陳福森,夏 恒,邱海江
(紹興市中心醫院 普外科,浙江 紹興 312000)
大腸癌是一種惡性消化道腫瘤[1],發病率在全世界范圍內高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三位[2]。隨著當今社會節奏的加快、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顯著攀升[3-4]。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提高大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5]。臨床病理分期對大腸癌患者臨床治療方案和生存狀況有重要的影響,在國際抗癌聯盟 (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 UICC)發布的結直腸癌臨床分期指南(第7版)中,結腸周圍組織、直腸周圍組織和腸系膜中的腫瘤組織即癌結節被命名為N1c[6],但臨床上并未研究癌結節對大腸癌患者臨床病理和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本研究對大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術后隨訪情況進行分析,旨在探究癌結節對Ⅲ期大腸癌生存狀況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紹興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500例Ⅲ期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52~68歲,平均60.48±2.16 歲。按照有無癌結節分為無癌結節組228例和癌結節組272例。Ⅲ期大腸癌診斷標準:腫瘤侵入腸粘膜下層、肌層和大腸周圍組織,并擴散到其他器官,至少有4個局部淋巴結轉移。納入標準:①Ⅲ期大腸癌患者;②預計生存期超過6個月;③接受治療超過3個月;④無精神病史,能配合醫生進行臨床治療。排除標準:①非Ⅲ期大腸癌患者;②患者臨床資料嚴重不足;③預計生存期不足6個月;④有嚴重精神障礙,無法配合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紹興市中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手術治療和術后輔助治療,記錄患者的基本資料后進行術后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括身體狀況、服藥情況和復發情況等。安排患者術后定期回院復查,術后2年以內的患者,每3個月進行一次復查;術后2~5年以內的患者,每半年進行一次復查;在術后5年之后的患者,每年進行一次復查。隨訪時間持續3年,期間無患者失訪情況。對兩組患者的腫瘤分化程度、腫瘤復發或轉移人數和發生神經侵犯的人數分別進行記錄,在研究結束后進行回顧分析。神經侵犯診斷標準為腫瘤細胞侵入神經鞘或腫瘤生長超過所沿神經的三分之一周徑。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病理比較 無癌結節組低分化程度患者為51例(22.4%),癌結節組低分化程度患者為99例(36.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癌結節組腫瘤發生神經侵犯的患者為35例(15.6%),癌結節組腫瘤發生神經侵犯的患者為80例(2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病理比較[n(%)]
2.2 患者復發情況 隨訪3年后,無癌結節組患者術后發生腫瘤復發或轉移的人數為56例(24.6%),癌結節組患者術后腫瘤復發或轉移的人數為101例(3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3,P=0.038)。無癌結節組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的時間為10.5±3.8月,而癌結節組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的時間為7.2±2.9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46,P=0.032)。
大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7]。手術是目前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術后的痊愈率不足50%,而術后患者癌癥復發或轉移是導致患者無法痊愈的主要原因[8]。對大腸癌患者預后及影響預后的因素的研究受到眾多專家的關注。臨床治療目前尚缺乏能有效預防和監控大腸癌轉移或復發的標志物,近幾年對大腸癌患者癌結節的研究為提高大腸癌患者術后的治愈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9]。
相關研究表明,癌結節并不屬于淋巴結而是一種存在于腫瘤周圍組織的腺癌[10],癌結節與轉移淋巴結有一定關系[11]。癌結節在臨床上的診斷標準為轉移淋巴結周圍的血管容易受到癌細胞的入侵,在淋巴結周圍形成獨立的腫瘤結節,臨床也將之命名為腫瘤沉積[12]。同時在國際抗癌聯盟發布的結直腸癌臨床分期指南(第7版)中,大腸癌結節被定義為產生于原發結腸或直腸腫瘤周圍組織中的不規則性腫瘤結節,即為N1c,而伴有癌結節的大腸癌患者都被歸為N1c期,這種分期調整對大腸癌的病理分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病理分期是治療大腸癌患者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癌結節組腫瘤發生神經侵犯比例(15.6%)明顯低于癌結節組(29.6%),提示有癌結節患者發生神經侵犯的概率要大于無癌結節的患者,癌結節的產生對患者的神經侵犯和癌細胞分化程度均有影響。癌結節作為一種腫瘤轉移,實質是腫瘤侵入周圍組織而形成的腫瘤性結節,同時神經侵犯也是一種包繞神經擴散的腫瘤轉移。癌結節和神經侵犯均為腫瘤轉移的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腫瘤分化程度反應了腫瘤的惡性程度,分化程度越高說明癌細胞的分化越接近于正常細胞,即腫瘤的惡性程度較低[13]。本研究中無癌結節組患者低分化程度比例(22.4%)明顯低于癌結節組(36.4%),結果表明有癌結節的患者腫瘤分化程度較低,腫瘤的惡性程度高于無癌結節患者,大腸癌伴有癌結節的患者,其腫瘤惡性程度要高于無癌結節患者,這與癌結節作為一種腫瘤擴散發展而形成的結節有密切關系。神經侵犯和分化程度均為腸癌患者的不良預后因素,本研究結果提示癌結節可能與患者的不良預后有關。
在Ⅲ期大腸癌患者術后治療中,由于大腸癌病情本身的高復發性和高轉移性,使得大腸癌患者術后治愈率徘徊在較低的水平上[14]。本研究中無癌結節組患者術后發生腫瘤復發或轉移率(24.6%)明顯低于癌結節組(37.1%),無癌結節組患者術后腫瘤復發的時間(10.5±3.8月)明顯長于癌結節組(7.2±2.9月),結果表明無癌結節大腸癌患者預后狀況要優于有癌結節的大腸癌患者,提示有無癌結節是影響大腸癌患者術后治愈效果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在Ⅲ期大腸癌患者術后治療中,癌結節可能與患者的神經侵犯和腫瘤分化程度有關,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預后狀況和腫瘤的復發及轉移[15],降低了Ⅲ期大腸癌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具體的影響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