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靜,徐小冬
(1.寧波市海曙區口腔醫院 正畸科,浙江 寧波 315000;2.杭州師范大學 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36)
由于正畸治療周期較長,治療效果和療程長短很大程度依賴于青少年患者的依從性,依從性高者,臨床治療效果滿意。依從性又稱遵醫行為,是指正畸患者遵照其主診醫生的指令及建議治療的行為程度;由于每個患者的生活和成長環境不同,其心理、性格和執行力各異,從而影響其正畸依從性。系統家庭療法(systemic family therapy,SFT)是一種特定的家庭治療方法[1],本文探討SFT干預青少年正畸患者依從性的效果,為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正畸療程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口腔正畸科就診的青少年正畸患者600例,男316例,女284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2~17歲;②正在接受正畸治療的首次正畸患者;③無嚴重身心疾病及精神障礙;④患者及其父母自愿參加,知情同意;⑤患者父母均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主動填寫問卷,積極接受SFT治療;排除唇腭裂畸形患者。
1.2 信息收集及臨床處理 通過詢問、填寫調查表方式了解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正畸治療的目的及患者心理特點,布置家庭作業,填寫患者家庭模式(單親、喪偶或離異)、父母教育程度、工資收入、家庭子女的數量、父母間關系是否和諧、親子間關系是否民主、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方式等。600例患者均給予常規正畸治療及門診健康告知教育,干預組同時給予系統家庭治療,每2周一次、每次50 min,共6次。
1.3 評價指標及方法
1.3.1 口腔正畸依從性 正畸治療3個月后,采用自編《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依從性評價量表(adolescent orthodontics patients compliance evaluation,AOPCE)》,由患者家長對其正畸依從性行為進行評分。該量表是我們根據本地區正畸患者的實際情況并參考相關文獻[2-4]編寫,且本量表經過信效度檢測,具有更好的可信性和可行性。該問卷12條項目,各條目按照“優”、 “良”到“差”采用三級評分(0分、1分、2分),正常總分上限為12分,超過此上限則定性為依從性低。評價總分越高,正畸依從性越越低。
1.3.2 家庭動力學 治療3個月后,采用系統家庭動力學自評量表[5-7],對正畸患者進行家庭狀況評分。量表包括家庭氣氛、個性化、系統邏輯和疾病觀念 4 個維度,共 29 個條目;各條目按照“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 采用5級評分法,設計為1~5 分,得分越低則家庭動力學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家庭情況青少年的口腔正畸依從性 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的依從性與患者父母的教育程度、工資收入多少以及家庭子女的數量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P>0.05),而離異或喪偶等原因導致的單親家庭、父母之間關系是否和諧、親子之間關系的民主與否、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的管理方式等則與患者的依從性有密切關系(P<0.05),見表1。

表1 正畸患者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續上表)
2.2 干預前后患者的正畸依從性行為及家庭動力學狀況評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正畸依從性行為及家庭動力學狀況評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正畸依從性行為及家庭動力學狀況評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的正畸依從性行為及家庭動力學狀況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正畸依從性有效率的比較 經過以組別為定性變量,性別為協變量的協方差分析發現:干預組干預后家庭氣氛、個性化、疾病觀念得分減少,與對照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系統邏輯間的得分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父親對患者的正畸依從性評分表明干預組正畸依從性提高,且與對照組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干預治療后兩組患者依從性良好的人數構成比較[n(%)]
系統家庭療法是一種特定的家庭治療方法,它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把整個家庭看作一個系統,它的處理方法是理解和改變整個家庭的結構[1,6-9]。作為心理學上治療理論的一個學派,其治療理念被眾多的臨床醫師和學者所采用,被譽為心理學的“第四勢力”。SFT廣泛應用于不同年齡段患者心理情緒和心理問題的治療,其特點在于把治療的重點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來、人際關系及家庭機能的執行情況,治療的目的是使一個家庭成為心理機能健全的家庭,想辦法矯正家庭關系,以改善家庭成員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本研究把患者家庭作為一個系統,分析系統內各個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了解各個成員的行為特點與性質,通過改善系統的氣氛,而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和言行[9-10]。
本研究在對青少年正畸患者的臨床干預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其家庭往往存在父母關系不和、親子相處時間過少、親子關系僵化、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或者對孩子的管理武斷、態度粗暴等問題,而與父母學歷、工資收入高低沒有明顯的關系。本研究告知家長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在整個治療過程的日常生活行為中,家長首先要以感情感化孩子、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不要只是對孩子講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要父子或母子關系朋友對待,盡力取得孩子的心理接納;其次,對孩子的行為要放棄過去的不足,面向當下的問題,引導孩子的言行,鼓勵孩子的點滴進步、淡化或忽視孩子的小缺點;再次,在一日三餐中,家長要有意識地準備利于正畸治療的膳食。整個家庭成員一起努力,共同鼓勵、監督患者的遵醫行為,從而提高患者正畸依從性[8-11]。
本研究首先對患者家庭和個人依從性分別進行評估,了解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個人行為和家庭所持的態度,迅速了解患者家庭系統中所有成員相互關系現狀;然后,明確正畸患者依從性問題的干預措施和方法,即在征得家庭主要成員的認可與積極配合的前提下,干預患者及其整個家庭成員的意識和生活理念,調整整個家庭成員的生活行為,使整個家庭成員共同努力、相互監督、一起鼓勵患者提高正畸依從性[7-10]。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父母對患者正畸依從性的自評還是醫師的臨床評估,干預組在干預治療前、后,患者的正畸依從性行為及家庭動力學狀況評分有明顯的改善,而對照組則沒有明顯的變化,與國內、外學者研究一致[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