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娟芳
(海鹽縣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浙江 嘉興 314300)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一組以鼻及鼻竇黏膜炎癥為特征的疾病,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2w,以鼻塞、粘性或粘膿性分泌物為主要癥狀,并可伴有頭面痛、嗅覺減退及喪失等次要癥狀[1-2]。嗅覺作為人體的重要感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與人體的味覺及生活質量密切相關[3]。因此,臨床治療CRS伴嗅覺障礙時不僅要徹底清除病變,更應重視嗅覺功能的恢復。目前,鼻內鏡手術被認為是CRS的黃金治療手段,但對于術后嗅覺功能的恢復效果仍存在爭議[4]。本研究評價鼻內鏡手術對CRS伴嗅覺障礙患者嗅覺恢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鼻內鏡手術治療的CRS伴嗅覺障礙患者180例,其中男114例,女66例;年齡19~61歲,平均38.62±11.43歲;病程7~35 月,平均17.31±5.19月;伴鼻息肉71例,不伴鼻息肉109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CRS相關診斷標準[5],并經臨床表現、查體及影像學檢查等明確診斷;(2)經正規保守治療無效,或伴有影響鼻道、竇口鼻道復合體引流的炎性或息肉等,且具有鼻內鏡手術適應征;(3)術前行嗅覺功能檢查示嗅覺減退或喪失;(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顱內及嗅區手術外傷史、化學物質接觸史及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2)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全身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無法耐受手術者;(3)先天性失嗅、精神障礙及各種原因無法配合隨訪者。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口服廣譜抗生素1w,對其中19例合并鼻息肉及鼻腔黏膜水腫者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如呋麻地塞米松復合滴鼻液,每側3滴,3次/d,連用2周;或者伯克鈉鼻噴霧劑,每側2噴,2次/d,連用2周)等;術前完善各項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降低手術風險;常規行鼻竇CT掃描,明確病變范圍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全麻或局部浸潤麻醉下完成手術,全麻127例,局麻53例。
1.2.2 手術方式 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手術操作。對于中鼻甲息肉樣患者,采用切割器切除息肉樣中甲鼻;對于單純中甲鼻反向彎曲患者,采用長組織鉗加持中甲鼻最彎曲位置從前向后外翻,使中甲鼻骨折,進而矯正反向彎曲;對于發生上頜竇自然竇口周圍息肉樣變的患者,采用切割器切除病變粘膜組織并清除息肉;對于嗅裂息肉,在切除時,盡量避免撕拉,損傷嗅裂黏膜。術畢,用生理鹽水沖洗整個術腔,然后藻酸鈣及膨脹海綿填塞。
1.2.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抗感染,1~2d取出填塞物,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1w(2次/d),繼續鼻腔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應用抗組胺藥、黏膜促排劑等治療;術后3個月后行鼻竇內窺鏡檢查,清除鼻腔分泌物、血痂及肉芽增生,確保術后鼻腔開放、竇口及嗅裂引流良好,之后,每7d進行1次,直至術腔組織上皮化。術后隨訪半年,評價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1.3.1 嗅覺功能 采用T&T標準嗅覺測試,選用苯乙醇、甲基環戊烯酮、異戊酸、十一烷酸內酯和糞臭素作為基本嗅素,將每種嗅素配成8瓶濃度相差10倍的試嗅液,分別予以10倍稀釋,取10-2~105范圍的8種濃度,分別用-2、-1、0、1、2、3、4、5表示,結果判定標準:≤1為嗅覺正常(1級),1.1~2.5為嗅覺輕度減退(2級),2.6~4.0為嗅覺中度減退(3級),4.1~5.5為嗅覺嚴重減退(4級),≥5.6為嗅覺喪失(5級);患者嗅覺提高1級以上視為改善,與術前級別相同或下降視為無改善,以嗅覺正常及改善計算總改善率。
1.3.2 生活質量 應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該量表包含3個部分(鼻相關癥狀、功能限制和情感職能),共20個條目,各條目得分0~5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對患者的生活影響程度越大。
1.3.3 CRS治療效果 參照文獻[5]評定CRS療效,治愈:鼻塞、粘涕、頭面部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結果提示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基本上皮化,且竇腔內無膿性分泌物;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鼻內鏡檢查示竇腔黏膜部分肥厚、水腫及少量肉芽組織,竇腔內仍存在一定量的膿性分泌物;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竇腔黏膜出現粘連、或竇口狹窄甚至完全閉鎖,形成鼻息肉,竇腔內可見較大量的膿性分泌物。以治愈+有效計算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前后患者嗅覺功能及治療效果 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痊愈140例(77.78%),有效24例(13.33%),無效16例(8.89%),CRS治療總有效率為91.11%。術后,患者嗅覺功能較術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其中恢復正常26例(14.44%),嗅覺改善131例(72.78%),未改善23例(12.78),總改善率87.22%。

表1 手術前后患者嗅覺功能比較[n=180,n(%)]
2.2 手術前后患者生活質量變化 術后,患者SNOT-20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患者SNOT-20評分比較(n=180,分)
CRS是耳鼻喉科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常伴有嗅覺障礙。CRS致嗅覺障礙的原因目前尚未明確,現研究表明可能與炎癥反應、變態反應、嗅神經細胞元凋亡、一氧化碳合酶的作用等因素有關[6]。嗅覺是人類3大重要感覺之一,具有識別、報警、選擇食物、增進食欲及影響情緒等作用,因此,嗅覺障礙會直接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甚至也會導致一系列的安全問題[7]。因此,改善臨床癥狀、恢復嗅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治療CRS伴嗅覺障礙的關鍵。
目前,鼻內鏡手術是治療CRS伴嗅覺障礙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在鼻內鏡下糾正鼻腔鼻竇的解剖學異常,徹底清理造成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不暢的局部病灶,以解決鼻腔、鼻竇的大范圍炎癥病變[8];通過解除氣體與嗅區之間的物理性阻塞,使氣體分子和嗅感覺神經嗅纖毛上相應的受體結合,達到恢復嗅覺功能的目的[9]。此外,鼻內鏡手術不僅能夠幫助醫生更好地看清鼻內組織,也能夠減少對組織細胞的損傷,很好地維持鼻腔內的微環境結構,減小甚至是不損傷鼻內結構,改善鼻內的吸氣環境,也能夠幫助嗅上皮組織得到更好的恢復,從而恢復嗅覺[10]。盡管鼻內鏡手術在清理鼻腔內部環境、改善鼻腔通氣、提高嗅覺功能中的作用已得到業內的肯定,但醫生在實際操作中也應注意不可過分清除,以免造成損傷,盡可能保持鼻腔正常結構,保留中鼻甲,維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11];同時術中應保證嗅粘膜的完整性,術后定期檢查,以防疾病復發。
本研究結果顯示,180例患者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CRS癥狀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91.11%,嗅覺功能亦得到顯著改善,改善率為87.22%。另外,CRS患者長期受鼻腔阻塞、流涕、頭面部脹痛等各種癥狀的困擾,且患者需長期治療,如鼻腔沖洗、鼻噴藥物等,均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本研究應用SNOT-20量表對CRS伴嗅覺障礙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結果發現,經鼻內鏡手術治療后患者SNOT-20各項評分均較術前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是治療CRS的有效方法,對改善患者的嗅覺功能及生活質量同樣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