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喜歡根據當前的一些經濟數據為某些現象作論證,似乎可以對事物發展方向作預測。但這些貌似精致的評論很多時候卻被后來的事情發展所證偽。這是因為有些人拿數據分析問題時,沒有看到事情發展的趨勢,沒有動態地看問題,以致出現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現象。
比如,隨著“一帶一路”項目的推進,西方國家輿論開始炒作所謂“債務陷阱”,認為中國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與援助是“掠奪性貸款”,會導致這些國家無法擺脫依賴中國援助的惡性循環。然而,債務增長固然可怕,但要看債務是用來干什么的。如果被用來搞一些“人事平衡”,給不同的利益集團“分贓”,那當然會掉入“債務陷阱”,永遠還不清。但如果債務被用來發展經濟,用來搞工業化,不但是授人以魚,更得以授人以漁。就能夠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能力,為項目產生出更多利潤,不僅可以還債,還能讓經濟進入良性循環。冷戰時期,西方國家給非洲國家發放的許多債務就屬于前者;而中國現在給非洲國家的貸款,多數都屬于后一種。
再比如,一旦中國的出口遇到困難,就會出現“中國崩潰論”的謠傳。這些靜態觀察問題的人認為,中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出口暴跌會導致增長放緩、失業大幅上升、債務崩潰等等。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發達國家需求銳減,中國對外出口嚴重萎縮,但中國經濟卻發展得越來越好的經歷證明,動態地看問題,就會發現中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結果,是使事情沒有朝那些可怕方向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以中國最大出口省份廣東的華麗轉身為例。2008年至2009年,廣東省經歷了經濟增長轉型換代的痛苦時期。雖然廣東對外出口大幅下降,但企業與政府積極應對,迅速調整,把危機當作工業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廣東就此形成更加強大的加工業和工業制造體系,近五年GDP年均增長7.9%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再比如,美國制裁中興通訊公司,禁止美國企業對它出售芯片等半導體產品,給中興造成了困難。靜態看問題,一些人就得出結論:中興公司要倒閉,中國的現代通信技術企業都要先后掉入美國的芯片陷阱。但如果動態地去看,中國公司與其他地區的公司就會從中看到機會,努力生產替代美國的產品,大大改變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布局。中國芯片市場需求占全球50%以上,部分芯片需求占70%至80%。如果失去這個市場,未來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出口市場在哪里?而如果中國企業奮發努力生產替代產品,未來與美國企業展開競爭,美國企業還能那么容易地賺全世界的錢嗎?基于中國企業面對的廣闊內需市場,所擁有的產業鏈集群、勞動力成本及效率優勢,一旦生產什么,就有能力把它變成“白菜價”。看看美國股市上半導體企業的股票下跌行情,再看看美國半導體企業游說政府和國會的努力,就會明白特朗普政府做的決定到底害了誰。
最后,應該承認,那些靜態看問題的人往往會抱著一些意識形態偏見不放,看不到改革開放正深刻地改變著中國。而中國政府卻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地調整政策,調整經濟結構,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令那些預測“中國末日”的專家大跌眼鏡。回想2012年時,不是有許多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預測”,中國的下個5年會陷入“動蕩”嗎?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為54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的11.5%;到2017年十九大召開時,中國經濟總量達到82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15.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34%。不知這些年來中國的發展讓中國問題專家們作何感想。特別是對照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對照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作為,他們有沒有為自己靜態看中國的錯誤和偏見而臉紅?▲
(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環球時報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