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燕文
學校教育是智慧和藝術元素相互作用、有效融合的一項綜合性實踐工程。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是語文“布白”教學的理論依據和實際需要。理論和實踐表明:語文教師善用“布白”智藝開展教學活動,既有利于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課程學習情趣,又能從語言文字、內涵意境和思想情感等方面提供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引領學生自主積聚實力,自我開發潛力,為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如何開展小學語文“布白”教學活動呢?筆者立足于基本策略的有效構建與應用角度,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試對此做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一、善于在課前導入處布白,以有效凸顯語文教學魅力
對于整堂活動而言,教學導入正如“文之開篇”“人之眼睛”“曲之前奏”,雖然簡短不過三五分鐘,卻是無可或缺的有機組成,更是不容忽視的開端環節。明清之際文學家李漁說過:“開卷之處,當以奇句奪目,使人一見而驚,不敢棄去。”這與“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課前導入,積極有效地激發學生情趣,引領課堂思維,以充分發揮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正能量作用。以《水》教學為例,筆者首先展示幾個生活用水鏡頭,如“洗臉、刷牙”“喝水”“游泳”“洗澡”“洗衣”“洗菜、做飯”等等,然后設問:“水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東西,對于我們生活來說,它是時刻都不能缺少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或者經歷過一種情況,在炎熱的夏天突然斷水幾天,讓我們沒水喝、沒澡洗,究竟會是什么感受呢?”這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由此激發了全班學生閱讀學習的期待心理。
二、善于在文段精彩處布白,以有效凸顯語文教學魅力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對于“啟發式教學”的精辟性論述。所謂“憤”“悱”,就是指學生進入良好狀態前的空白思維狀態,此時他們的精神注意力與思維、情感和意志等相互交織,正是智力發展的一種最佳狀態。這與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本質是一致的。善教者應充分利用(或制造)文本段落中的“空白”情境,把學生巧妙地引入到“憤”“悱”中,以激發其探究熱情,點燃其思維火花。以《詹天佑》教學為例,圍繞“杰出”,大家在學習并理解“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和“豎井開鑿法”基礎上,在深深敬佩詹天佑的時候,迎面而來又一個難以想象的問題——“人”字形線路設計。很多小學生并不熟悉火車和鐵路,況且教材中沒有具體描述它的文字說明,圖形太過直觀而簡單,很難體會其中的奧妙和精彩。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顯得急切難耐之際,筆者用多媒體演繹了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順暢通行的實況,讓全班學生既豁然開朗又贊嘆不已。
語文新課標提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鼓勵學生在想象中發展思維,而想象和聯想思維的發展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巨大源泉。因此,讓語文課堂綻放創新的光芒,不僅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要將課堂有效延伸,設計趣味化作業,給學生開拓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
三、善于在文本細節處布白,以有效凸顯語文教學魅力
“細節決定成敗。”許多作品往往在文本細微處蘊含極其豐富的思想情感。語文教師更要善于通過這些細節來布白教學,有利于從中攫取“四兩撥千斤”的實質性效果。以《三打白骨精》為例,其中“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拐杖,一步一步地哭著走來。”很多時候,人們由于過于注重情節變化而忽略了“閃”字的妙用。實際情況是“年滿八旬”的老婦人該是顫顫巍巍、一步一挪地走路;而這一“閃”字,正充分說明了“老婦人”不同尋常——是由妖怪變化而來的。再如《理想的風箏》,文首寫道:“春天又到了。”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并不普通的“又”字,正是筆者開展“布白”教學的有力節點:師:“‘又字表示什么意思?”生:“就是‘再一次,不止一次意思。”師:“它與下文哪一個詞語呼應?”生:“每……就……”師:“這兩個詞加在一起,說明了什么問題?”生:“說明作者思念劉老師并非偶爾現象,而是經常性、永久性思念。”連續幾次問答,逐步而又迅速地打開了學生文本學習的心門。
把文本作為閱讀素材,以“預測”作為閱讀理解策略進行教學。學生在默讀文本中,試著找出文本可能埋下的伏筆。教師一步步問題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整堂課在反復的閱讀、圈畫、提出假設、驗證假設中進行著,充分喚起學生的主動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在閱讀中或推翻或證實自己的預測,教學過程不急不躁,教師輕松地“教”——引導,學生開心地“收獲”——預測。
四、善于在思維碰撞處布白,以有效凸顯語文教學魅力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學習疑難和學生思維的碰撞現象——往往是教學“布白”的巨幅潛能所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是慢的藝術;語用訓練靠的是步步落實;語感提升需要小火慢熏,日積月累。比如,文章的標題正是透視文本內容的“窗口”,這一窗口雖小,卻能一孔見亮、以小見大,許多時候透過它就能窺視文本的內容和中心。正因為如此,教師以此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實現質疑留白的藝術效果。比如《夜晚的實驗》:這是一種關于什么的實驗活動?為什么一定要在夜晚才能進行?實驗者是誰?這一實驗的目的、經過和結果又是什么呢?再如《半截蠟燭》,板書后筆者讓學生就課題進行了質疑,經過梳理,他們的質疑情況如下:為什么是“半截”而不是一支蠟燭呢?“半截蠟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它里面有什么秘密嗎?在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可讓他們在“閱讀討論—集體交流”形式中開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又能體現學生的思維活力和智慧風采。
五、善于在課堂收尾處布白,以有效凸顯語文教學魅力
俗話說:“編筐編簍,貴在收口。”一篇文章結束或者課堂教學結尾,既是對前一階段的簡要性總結,也是對下一階段的積極預備和重新召喚。善教者在此時此處進行“補白”,就是設置絲絲懸念,有效激發“音斷氣存”“意猶未盡”“揮之不去”的情愫,努力贏得一種“此情雖絕意綿綿”“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未完待續效應。比如《狼和小羊》教學后,提問:“小羊的最終命運是什么呢?它有沒有狼口逃生的可能呢?”有學生認為小羊死定了,有學生說小羊靠智慧救了自己,有學生說突然來了其他人嚇跑了狼使得小羊獲救了,還有學生說狼突發善心放掉小羊……經此一問,不僅“續寫”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小學生的思維活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更在“見仁見智”中滿足了許多孩子善良美好的個人愿望。再如《孔子游春》,教師可激勵學生根據實際認知和生活經驗,就“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濃了”這一結尾性句段進行分組討論。無論結果如何,都有利于發揮深化中心的作用。
巧用文章“空白”點進行想象補充、拓展擴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發散學生思維,發展想象力,又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豐盈閱讀感受,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根據課文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設計形式多樣的小練筆,就會收獲不一樣的精彩,學生的表達能力將在一次次讀寫訓練中得到提高。
在《匆匆》一文教學中,我們看準了文中排比句式這一言語形式,找準了用精準的動詞及排比句式這一讀寫結合點,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寫自己生活中的時間流逝。“游戲的時候,日子從我們的耳邊抹過;彈琴的時候,日子從琴鍵上擦過;跳舞的時候,日子從腳尖劃過……”這不僅寫出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悟,更訓練了學生的傾聽、朗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實踐中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布白”教學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個性化實踐過程。只要我們善于從導入環節、文段精彩、文本細節、思維碰撞和教學收尾等處多加應用,就能從中贏得令人期待的
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婷.莫把“人灌”變“機灌”:多媒體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8).
[2]金振邦.全方位開拓中學閱讀教學的空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3).
[3]范紅,崔榮佳.走出閱讀教學的誤區:一份閱讀課程調查表引發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4]李遐.漢語閱讀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J].昌吉師專學報,2000(3).
[5]張凱.閱讀教學要突出“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9).
[6]王家政.簡論閱讀教學三原則[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