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目標發生了很明顯的變化,由原來的“雙基”變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從原本關注學生獲取的知識與形成的技能,到如今也注重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思想和活動經驗。
數學課堂是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經驗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的操作活動,能讓學生在觀察、動手操作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途徑。但多年教學的實踐使我明確,操作活動不是越多越好,從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來看,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要把握好最佳時機,才能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落實數學課程目標。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操作活動契機,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呢?
一、在關鍵處操作,突出重點
備課時讀透教材,把握關鍵處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能突出重點,還能節省時間。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平均數”一課,教材呈現兩個活動:“1.每3秒呈現10個數字,看一看每次可以記住幾個數字。2.平均數6是怎么移動得來的。”教學時第一個活動可用微課形式展示,第二個活動則要學生動手操作。這樣處理是因為第一個活動雖然學生平時可能沒有玩過,但此類活動簡單易懂,就像學生平時默寫詞語一樣,已有相應的活動經驗,如果課堂中再讓學生進行活動,一來浪費時間,二來學生記住的數字個數各不相同,可能出現平均數為小數等現象,易脫離本課的教學目標。第二個活動則是在學生認為用“6”表示淘氣記數水平較合適后全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從中領會平均數“6”是“‘移多補少平出來”和“‘求和均分算出來”,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突出本課的重點。這樣處理,學生不只積累相應的活動經驗,而且思維能力也獲得發展。
二、在意外處操作,突顯亮點
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行為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設,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如果采取簡單否定,或是置之不理,其結果可能會使課堂僵化,會撲滅學生的思維火花,甚至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相反,教師能運用其敏銳的教學機智,抓住“意外”處讓學生操作,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正方形的周長”一課時,在讓學生測量邊長3cm的正方形周長活動時,有個調皮的學生沒有測量,反而把手中的正方形用剪刀剪去一個小正方形(如圖1),當組長生氣地向我報告時,我靈機一動問:“你們覺得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與正方形的周長相比會怎樣?”學生紛紛發表看法,幾乎都認為正方形的周長長一些。我接著再讓學生活動:“請大家也像這樣剪一剪,再量一量周長,然后把你的發現記下來。”學生通過活動,最后得出三種情況(圖2,圖3,圖4),并得出三個結論(如下):
這樣的意外,讓學生發現當一個平面圖形變小了,周長不一定也變短,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也豐富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在矛盾處操作,突破難點
在操作活動中,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一致的意見,遇到這種情況,不妨讓學生各抒己見,在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氛圍中,用事實說話,用實踐證明,去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如解決“用一張長31.4cm,寬25.12cm的長方形紙卷成一個圓柱體(接頭處忽略不計),卷成的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學生計算完交流結果后開始議論紛紛,“奇怪,你的答案怎么和我的不一樣?”待我公布答案后,學生更是不解“為什么會有兩個答案呢?”我趁機提出:“你是怎么做的?請你向答案跟你不同的同學進行說明,讓對方明白你的做法。”學生聽完我的要求后,紛紛拿出紙張互相示范……這樣,邊操作邊講解,學生很快就明白兩種答案的不同之處,領會數學的變通之美,也獲得多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在錯誤處操作,突破困惑點
對于教學中學生所暴露出的一些錯誤的理解,教師不要急于加以否定,因為這些錯誤有時是學生粗心所致,有時候是對題目理解不全面,有時候是活動經驗積累不足等等,如果僅僅告訴學生要如何如何做,沒有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如“一根長3米的圓柱形木料,切成3段圓柱形木料后,表面積增加60平方分米。原來這根木料的體積是( )立方分米。”這類題學生剛一接觸時,經常會出現錯誤,有的老師一遍遍畫圖講解,效果還是不理想,若讓學生用橡皮泥代替木料來一次全方位操作活動,如橫切、豎切、斜切等,再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各種長方體切割前后表面積的變化,幫學生形成相應的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錯誤率將大大降低。
總之,教師要按照課標要求,吃透教材,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操作活動的最佳契機,在操作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去想,努力去驗證,通過手腦并用,幫助學生獲得直接感知,在探索知識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力量,才能切實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落實好操作活動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