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美珍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是教師更新教學理念的一大舉措。小學生認知數學是通過教材來感悟的,其數學素養也是在教材重組呈現給學生的,在學生認知過程中漸漸養成的。教材是老師有效教學的重要載體,如何解讀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是教師重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素養方向中努力要做的功課。在教學中,教材中的例題、情境圖、圖例、定義、練習題等無不以自身的信息反映著教學的精髓,我們要以此為教學基點,攫取教材蘊涵的真諦,從多個維度解讀教材、設計練習、滲透方法,認真地詮釋新課程理念,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一、精準解讀,關注設計環節的導學
教材的編寫不是單純的知識介紹,學生的學習也不是單純的模仿、練習和記憶,而是在感知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技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要求教師不能單純地停留在“教”的層面。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在于導,在“瞻前顧后”中建構數學課堂,把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體驗、合作活動等等零散的、膚淺的認知,在有效的導學設計中做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從而得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建構。因此,教學時要精準解讀教材,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教學活動,感悟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教材創設了農家小院生活的情境圖,不但貼近學生生活,而且內容豐富多樣。它呈現了豐富的數學對象,使學生的認知空間開放。教學時,充分利用情境圖,先讓學生數一數圖中有哪些物體,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讓學生體驗觀察與數數,當學生能說出最多不超過5的物體時,適時地引入猜測環節,引導學生大膽地猜一猜主題圖里食盤的小米有多少,花盆的小花和葉子也各有多少,學生在猜測、交流、反思中感知了數的形成,建立數感、發展數感,從中明白了數量很多也可以用數字表示,為學生認識更大的數預留空間,給學生創設了更大的認知維度,拓展了認識數的范圍。
二、創設情境,關注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思維是數學學習的根本,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波利亞說過:“完善的思想方法猶如北極星,許多人通過它而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因此,教師教學時應注重情境的創設,通過有趣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增強學生主動思維的意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實課標配套教材基于學生的能力發展,同時也編制了一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題目。如一年級上冊練習三的思考題“我的桃子肯定比你的多……他的話一定對嗎”,這是一道開放題,答案有多種:如果筐里1個桃子都沒有,那么“他的話”是錯的;如果筐里有1個或更多個桃子,那么“他的話”是對的。這道題隱含著“0、一定、不可能、可能”等后續需要學習的知識。教學時,首先應遵循編者的意圖,巧妙地應用、創設問題情境,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在生活情境現象中形成數學問題,把簡單的認數活動注入活力和生機。學生在探究空間中,經歷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三、圖文結合,關注數學思想的滲透
讓學生學會數學思想,積累數學經驗,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素養的養成。小學教材中滲透著許多數學思想方法,每一堂課要或多或少地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其中低年段教材為適應學生特點,多編排圖文結合,我們應針對這個特點,以圖文結合為切入點,科學、有序地滲透部分數學思想。
例如“比多少”,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性和教與學的需要,在比較兩種物體數量時采取一一對應思想,使得數量與數字能夠建立一一對應關系,從而使數與形能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教學時我們應從情境圖中入手,數出各種物體的數量,借助集合圖的形象表示,引導學生通過一一對應連線來感知,把認識兩數大小比較的三種情況一一呈現,幫助學生體驗數形結合思想與變中不變思想。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這一課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用實物觀察、課件展示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的特點,體會邊數的不同形成圓、三角形、四邊形,四邊形因角的關系和四邊的關系形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從而自然地滲透歸納思想。如教學“十幾減9”這課時,在學生經歷擺一擺、圈一圈這些經驗后,我及時幫助學生回憶二十以內加法計算、通過設計一、兩組加法、減法逆運算(9+4=?13-9=?),使學生能清楚地意識到:“想加算減法”這種策略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靠慢慢的積淀。新形勢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能力為根本目的,教師要及時改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恰當、巧妙地利用教材中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教學,給學生創造足夠的思維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解決問題、享受過程,使學生的數學素養真正得到培養和提升。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