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萍
摘 要:手指在人體中處于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很多時候都需要人們用手指來完成一些艱巨而又細小的任務。在所有的手指中,大拇指又有不同凡響的作用,它是一家之長,代表著一種無形的團結與肯定的聲音,隨時能讓人心安、心靜、充滿期待地去完成一個又一個艱難的任務,從而收獲成果,它激勵著無數的莘莘學子,挖掘著無數人的潛能,在賞識與肯定中激發奇想,繼而創造出自然界無數的奇跡。
關鍵詞:拇指;手勢;無聲語言;賞識
在人類世界的交流中有語言和非語言之分,根據心理學家艾伯特·梅瑞賓的實驗表明:信息傳遞的總效果=7%的言詞+38%的聲音+55%的無聲語言。在人際交往中,采用無聲語言,默默注視對方,能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理效應,哪怕是在批評時,無聲語言的運用也能使批評者感到氣氛的沉悶,引起高度的注意,使他們的思維變得特別敏感,反復掂量,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從而反抗心理銳減,主動自我反省。不同的手勢代表不同的意義,教師們只要運用得當,將會在教學中起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一、大拇指隨身帶
教學之外,課外活動中,總免不了與學生之間有趣而天真無邪的交談,學生雖然年紀小,但腦容量卻是非常大的。現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少年兒童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因此在他們的小腦袋瓜中總是裝著奇思妙想,總能出人意料地給出一些新觀念新思想來,這時,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應該毫不吝嗇地伸出我們的大拇指為他們點贊,為他們喝彩,讓他們感覺自己也有被賞識的地方。賞識是一個人心境磊落、底蘊豐厚、才智敏銳、氣度從容的標識,是為人之道,是為師之道。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里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人性最深層的需求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它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幫助他們從容面對困難;能開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其鑄造健康人格;能強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幫助其形成良好品質,為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穩定的基礎。當他們在奔跑比賽中贏得了勝利,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猜謎成功時,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完成了一項任務時,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從困境中走出來時,我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主動認識到錯誤時,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講文明時,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做好人好事時,我會為他們豎起大拇指;當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整理、學會吃飯、學會走路時,我會為他們一次次地豎起大拇指。
二、大拇指放大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面前人人平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你是孩子的老師,請記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帶著想好好學習的愿望來上學的,這種愿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們所關心的情感世界,他們用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顆火星轉交給我們,做教師的人。這顆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粗暴、冷淡、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要是我們做教師的人,在心里也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也同樣給予他們就好了,那將是一種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花期,作為老師的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他們適時地開放,不急不躁。作為老師的我們要能隨時了解每個學生的一切原始生長材料,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找到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地送上我們適時到位的大拇指,這是對他們的肯定,這是對他們的激勵,這是對他們的賞識,這是對他們的愛。只有把雨露均衡地灑向大地,才能使每一棵樹苗都能得到充分的滋養和灌溉。大拇指為優等生的獨特見解及時出現;為中等生準時完成當堂內容及時出現;為激勵學生小小的成績及時出現。在日常教學中,千萬不能忘記賞識后進生,他們是真正成就老師、改變教師教學教法的好幫手,我們的大拇指更應該為他們時時處處地出現,做到事無巨細,準時到位的出現。因為只有當場豎起地大拇指才能讓其有喜悅感,體驗到成功的驚喜。而且要放大地出現,甚至還可以準備一個放大鏡,讓所有的人都能看到為誰豎起了大拇指,因為什么而豎起大拇指。
三、大拇指點到位
當老師發現了學生小小的成就時,哪怕是細微處,千萬不要覺得無所謂,應及時地送上大拇指,但是怎么樣的大拇指才能深得學生的心呢?
首先,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心里充滿愛的力量,拿著一顆真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亦師亦友,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的需求。
其二,大拇指豎起的理由要屬實,要讓每位學生,甚至身邊的所有同學一起心中明了,不虛假,才能深切地體會得到。
其三,大拇指豎起的同時,老師身體部位的其他表情動作也要跟上,如肯定的態度、堅定的眼神、微微地點頭、帶有欣賞和喜悅的表情、挺挺胸膛、嘴唇微微上揚,甚至滿意地哈哈大笑,都會為大拇指增添色彩,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之星,有被重視的感覺。
總之,作為老師的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為學生們的不成熟新觀點送上大拇指;保持一顆耐心,靜靜地等待良好機會的到來,適時地送上大拇指;保持一顆信心,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讓老師們送上大拇指。
參考文獻:
[1]黃靜.批評的藝術[M].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2004.
[2]豐子愷.豐子愷作品散文集[M].海路出版社,2014-03.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