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雪
【摘要】小學數學的教是為學服務的,深刻理解并優化其“學”,便成為教者之重任?!皩W”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遞進內容:學會、學樂、樂學、會學。使小學生從學不會學到學會,再到高高興興地學,學會自學的方法,最后到學會。“學會”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首要任務,學樂了是使學生學習數學成為樂事,高高興興地去學習、探索。樂學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會學了,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自主地學習,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一般要立足于關注學生的興趣點、立足于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平臺。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是為了接下來的數學化服務,為了能夠形成對數學的新的認識和發展服務。小學數學的教是為學服務的,深刻理解并優化其“學”便成為教者之重任。“學”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遞進內容:即學會、學樂、樂學、會學。使小學生從學不會學到學會,再到高高興興地學,學會自學的方法,最后到學會。
一、“學會”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首要任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個別教師完全忽視學生進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這種現象戲稱為炒冷飯,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頭腦中存在一個觀念:教師不講,學生就不會,把學生當成一張白紙。其實,學生是一張涂鴉的有些雜亂的畫兒,如何將其調整為一幅美麗的畫卷,卻也需著實花費一番心思。要使學生真正學會,教師就要立足于教學實際,考慮一個“放”字。放是什么?就是把學習的權利、時間、空間和快樂等都還給學生。
第一,只要教師不自欺欺人,就可能想到“還”。教師常自欺:假裝學生什么都不會;不讓預習。這些無非是為了教師簡單重復課本表面知識時心安理得些。只有教師真心希望和堅信學生自己能學會很多東西,才能勇于“還”。
第二,只要教師不急于講、不急于灌。讓學生試試,看他自己能不能解答教師要講的習題。讓學生說說,看他自己能不能把道理說明白,把自己的想法講清楚??倳腥四茏龅降模瑢W生給學生帶來的震撼肯定比教師的講解要大得多。
第三,只要教師不急于定格,就可能“還”出一片錦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解答超越了教師的思想時,往往被教師所扼殺。其實,品味一下學生的解釋,你或許會進入新境界。即使學生的解答有錯誤,也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這時的教學往往是最為精彩的片段。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放”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剛“放一放”,就要求學生達到多高的程度,學生可能達不到。其實,學生達不到教師要求,有時不是智力問題,更多的是習慣的欠缺。尤其是小年級學生聽慣了教師講,突然間讓自己做,一時間還不知怎么想,或根本就沒有想。所以,使學生邁出自己的堅實的第一步,就是“放”之首要功效。
第二,不能放任自流,要扶放有度。學生自己能學會很多東西,但不能學會全部東西。且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幫扶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的幫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對數學知識精辟的導引之能和對思想方法潛移默化的潤物之功。
第三,要收放自如。“放”必須應緊緊圍繞探究的主題,不能任意縱橫。不然,只是表面的虛假熱鬧,學不到真東西。
二、學樂了,是使學生學習數學成為樂事,高高興興地去學習、探索
第一,這種快樂可來自于知識的外在表現形式。近年來,故事、游戲、多媒體等給數學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這種外在表現形式的生動活潑極利于學生輕松、深刻地理解知識。但教師當善用之,不能單純地追求感官刺激而變成做秀和走形式,沖淡教學主題。
第二,這種快樂更應來自于知識的內在魅力,來自于學生的真實體驗。讓學生學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是數學新課堂的基本要求。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用紙做一個圓柱,你有幾種方法?用紙做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學生真心的投入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盡管大部分學生是用紙卷一個圓柱,但還是有個學生用同樣的圓紙片疊加而成。用紙卷的圓柱是一個容器,困難在于兩個底面圓的精確配置。這對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學習有明理作用;用同樣的圓紙片疊加的圓柱是實體圓柱,更能體現由平面到立體的形成過程及意義,困難在于需要好多圓紙片才能得到顯見的圓柱,需要較大的耐心和毅力。通過兩種做法的比較,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數學課,學生不僅對圓柱的認識提高到了相當的層次,而且對平面和立體、抽象和具體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忘不了那個同學神采飛揚的樣子,忘不了其他同學慨嘆的驚呼、豁然的驚喜、敬佩的表情、熱烈的掌聲。學生的快樂溢于言表,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只有當學生真正融進了對數學的自主探究中,其潛在的智慧才能以獨特的充滿個性的方式展示出來,也才能真正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樂學了,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我們的教學并沒有讓眾多的孩子們“樂學”,相反的,倒不斷地削弱兒童與生俱來的對事物的好奇與靈感。學生是否“樂學”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外因制約了內因。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樂學呢?
第一,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化。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學生學習的情趣盎然,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從日常思維向科學思維的發展。
第二,把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形成現代數學的價值觀和效率觀,對教材上的知識結構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加工”,選擇那些有利于學生發展、富有挑戰性又能被學生容易接受的最有價值的數學知識組成教學內容。
四、會學了,是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自主地學習,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會學”應包括三個基本方面:一是有積極進行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行動;二是有較科學的方法和習慣;三是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簡單的“知識傳遞”上跳出來,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審視知識內涵,把握關鍵之處,巧設情境,激趣引思,從而發揮最大的“育人”功能。
學生要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探索方法,使學生學到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從不愿學到愿學、會學,養成自學習慣,養成善于學習的能力,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化。
在小學數學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的“學”是教師的“教”的源泉,“教”是“學”的保障?!耙越讨螌W”已成教學傳統,“以學促教”已經達成共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要努力,使數學課堂“教”與“學”過程充滿靈性。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想、數學活動與小學數學教學.課程·教材·教法,2008,(05).
[2]王永春.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4]吳存明.小學數學教學問題與對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
[5]張麗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6]彭光明.數學教學方法思考與探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