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明
張執浩是這個時代深備詩學觀念和精神稟賦并予以突出的詩歌實踐的代表性詩人。對于張執浩的“詩人形象”、詩歌風貌(收入詩選集《高原上的野花》的近三十年的代表作)以及詩學征候,此次刊發的四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重點予以了有力揭示和深入辨析。
江雪的《困境與美德:示弱者的詩歌發聲學》從詩人的精神困境和時代焦慮出發,深入探究了張執浩作為一個“示弱者”“地下工作者”(理想主義者)的獨特音色和辨識度,從方言、美聲、“愛的秩序”“和解”等“聲音自覺”的角度討論了張執浩的“詩歌發聲學”(詩學倫理),凸顯出詩人的人性之愛與詩性之愛,彰顯了詩人的正義詩學和語言自律。江雪在文章中還點到了張執浩詩歌中“父親”“母親”形象的差異和內蘊。魏天無、陳欣然合寫的《現代漢詩的發生與發聲》一文,則通過歸納、統計和總結的方式對張執浩不同時期的以“父親”“母親”為抒寫對象的詩作進行了學理上的辨析,并對不同時期代表性文本進行了細讀,從而在文本的內在關聯和精神譜系的層面揭示出一個詩人的精神動向和命運背景。這篇文章是從詩歌的“發生學”(本體論)和詩人的“發聲學”(個體主體性)兩個互為表里的方向討論了一個詩人的文體自覺以及寫作和生活、現實的真誠關系。該文還對詩人的現代性語言意識、寫作理想、眾生關懷、現實體驗進行了較為可信的分析。艾先則在《同一首詩的演變與漸進》一文中從“所有的詩人一輩子其實都是在寫同一首詩”的立論出發,從“一直在寫的是一首個人聲音的詩”的完備意義上的詩歌范本的角度將張執浩近三十年的詩歌劃分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個階段,并將這三個階段概括為“美聲”階段、言說階段以及從“能寫的詩”向“想寫的詩”轉變的階段。而總體上,艾先將這三個階段的詩歌實踐上升為“新鄉土詩”,對湖北“鄉土”詩歌的傳統和當下進行了比較,對張執浩對傳統題材的突破、更新,對鄉村經驗的重新審視進行了分析。林東林《詞語、聲音與詩學》則對張執浩的“聲音詩學”進行了抽絲剝繭般的解析,而“同代人”批評的體溫和知人論世的在場感在這篇近乎隨筆性的文字中得到了有力地印證。林東林在文中緊密圍繞著“聲音”(“聽感”“作者的詞語”“讀者的聲音”)和“聲音詩學”(“通靈詩學”),深入考察了張執浩所經歷的由潛意識到“明意識”的階段,揭示其“現實之音”和“內心之音”的交互,從“目擊成詩,脫口而出”和“輕言細語是一種美德”兩個互補的方面,從“文本的難度”和“內心的難度”辯證的角度,揭示了張執浩極具個人風格的詩學觀念和詩學實踐。

霍俊明,詩人、批評家、博士后。河北豐潤人,現任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著有《尷尬的一代》《變動、修辭與想象》《無能的右手》《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理論史》等論著、詩集等十余部,編選《天天詩歷》《青春詩會三十年詩選》《中國新詩百年志》等。在《文學評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曾獲《詩刊》年度青年理論家獎、《人民文學》《南方文壇》年度批評家表現獎、《南方文壇》《山花》年度評論獎、《星星》年度批評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