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陳曦 實習記者 劉錦鑫

三十二載風雨競技路,十年志愿公益行,永不停歇,集腋成裘,劉玉坤一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她是殘疾人自立自強的一個縮影,她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樂于奉獻的精神風采,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
人的一生,無論多么幸運,總是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而對于殘疾人來說,身體的缺憾是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的方式而伴隨著他們度過人生。但有這樣一個人,她不向缺憾人生低頭,一定要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不悔之路,她就是前殘奧冠軍劉玉坤。
被稱為“三鐵公主”的劉玉坤是中國第一代殘疾人運動員,曾在田徑場上拼搏了32年,灑下了汗水和淚水,留下了金牌與勝利。
19歲那年,劉玉坤因事故失去了雙腳,但厄運沒有使她屈服,經過刻苦頑強、流血流汗的拼搏奮斗,先后奪取了殘奧會、世界和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等各項賽事22塊金牌。
退役后,2008年劉玉坤還成為一名志愿者繼續為運動員、普通群眾服務,在北京馬拉松、春運北京西站、廟會、各處社區……到處都有她的身影。
未來她希望成為2022年冬奧會火炬手,看著更多的中國運動員拿金牌,讓五星紅旗在奧運的賽場上繼續高高飄揚。
第一眼看到劉玉坤,相信大多數人很難認為眼前的她已年到花甲。她總是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地與人攀談,讓人感到她渾身充滿了活力。
劉玉坤的老家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18歲那年,她進入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成為了一名電焊工。不幸的是,1977年9月的一天,劉玉坤在焊接一個機器部件時,一塊成噸重的鋼板滑落,砸在了劉玉坤的兩條小腿上。送到醫院后,醫生立刻做了這樣的結論:“雙腿粉碎性骨折,立即做截肢手術。”
“我當時就昏過去了,等我再睜開眼的時候,兩只腳沒了,當時我才19歲,我想腳沒了我可怎么生活啊?我一次次地自殺,我媽媽哭著對我說:‘你要是死了,我也不活了!’”在那些日子里,劉玉坤母親日夜守護在她的床前,她甚至懇求醫生要把自己的雙腳移植到劉玉坤的身上。劉玉坤哭了,她的母親也哭了,淚水交融在一起。劉玉坤知道,她需要為另一個人活下去。“為了我媽,我想再難我也要活下去。”
在那次事故后,劉玉坤失去了雙腿。這種轉變的痛苦對于剛剛走進工作崗位、人生剛剛開始的劉玉坤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坎兒。但是,劉玉坤挺住了,在母親的幫助下,她邁過了這個劫難,變得不再消沉,恢復了以往的爽朗。“和其他沒了腿的人相比,我是幸運的,因為膝蓋下還殘留著一段腿骨,我還能借助假肢的力量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同時為你打開了一扇窗。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玉坤來北京換假肢路過工人體育場,巧遇了正準備參加美國洛杉磯第七屆殘疾人奧運會的集訓隊。看到這些朝氣蓬勃的殘疾人運動員,劉玉坤的心被震撼了,殘疾人運動員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她。特別是當時帶隊教練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田麥久教授跟她說過的一句話讓她記憶猶新,他說:“你要是不怕吃苦,將來你也能成為一個讓國旗升起來的人!”田教練的話讓劉玉坤眼前一亮,再度燃起生命的火焰。
從那一天起,劉玉坤就萌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她要加入到這個群體里去,當一名殘疾人運動員。她要站在領獎臺上,看國旗在自己眼前緩緩升起。
為了這個信念,劉玉坤戴著假肢走進了專業體育。田麥久教練根據她的實際情況,讓她選擇了投擲“三鐵”(鉛球、鐵餅、標槍)項目,梁戈亮教練讓她學習打乒乓球。訓練幾乎是從零開始,教練從鐵餅的旋轉,鉛球的滑步、標槍的助跑教起,為了體驗技術要領,一個動作可能每天要做上百次。練了一段時間后,腳無法發力的她就用膝蓋的扭轉來帶動假肢轉動發力。半蹲杠鈴時假肢使不上勁,就用腰去頂。雖然擺在她面前的是一條崎嶇的人生之路,但她并未因此怯懦,而是更加努力地付出,去直面隨時而來的困難。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劉玉坤也要在殘肢上套上厚厚的棉襪子,那種疼痛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訓練不僅苦而且特別的枯燥,鐵餅每天要投100次,投出去自己還得撿回來。冬天鉛球投到雪地里,手套一會兒就會凍硬,手也因此經常會被凍得開裂,撿回來貼在脖子上停一會兒就能粘掉一塊皮。專業訓練非常嚴格,受傷也是常事。劉玉坤訓練中曾兩次摔斷胳膊,臥推杠鈴砸傷了臉。可是,好強的劉玉坤堅持了下來。終于苦盡甘來,付出得到了回報。
訓練不到5個月,劉玉坤便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比賽,在1984年全國首屆傷殘人運動會上,劉玉坤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的一名女選手,奪得了女子A3級“三鐵”項目的3塊金牌。

初次嘗試的成功,讓劉玉坤對人生又有了很多的感悟,不再怨恨蒼天的不公平。“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有了希望。體育,給我帶來了榮譽,讓我戰勝了自卑,讓我知道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堅持下去也可以活得精彩。”
自此之后,劉玉坤開啟了屬于她的一段傳奇。1987年,她在全國第二屆傷殘人運動會上再獲3枚金牌和1枚乒乓球銅牌。人們送給她“三鐵公主”的美名。從1984年開始她先后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范、全國“十佳”運動員等等榮譽稱號。在1992年巴塞羅那第9屆殘奧會上她達到了她運動生涯的頂端,贏得了殘奧會金牌。
劉玉坤介紹說,“決賽最后一輪開始后,一名法國選手用一個漂亮的旋轉投出了我從沒達到過的好成績,當時我覺得自己奪冠是無望了,遺憾沒能有一個輝煌的終結,原本一直高壓的精神反而徹底解脫了。在我投擲前,我選了一塊60號的紅色鐵餅,比賽中我一直喜歡紅色,紅色代表著勝利。當時最后一投,我決定用旋轉技術,為了這個技術,訓練這些年,我每天把鐵餅綁在手上,在圈里上百次地轉,轉好了,會比原地投出遠兩三米,轉不好,假肢就會飛出去,摔倒,比賽中從來沒敢用過。我對自己說:‘豁出去了!拼了!’當我看到它超過了第一名的落點,體育場的上空傳來了‘又一項世界紀錄誕生了!’時,全場的觀眾呼聲起伏,場外的團長、教練及隊友們都在大聲地喊我的名字,我也激動得熱淚盈眶。”
當她站在奧運會的領獎臺上,看著緩緩升起的五星紅旗,她的眼淚奪眶而出,終于兌現了自己的誓言,成為了那個讓國旗升起來的人,她的奧運夢想終于實現了。
正如一位全國大學生支教老師對劉玉坤所講的那樣,“作為第一代殘疾運動員,巴塞羅那殘奧會上打破冠軍世界紀錄,只為當初校長的那句鼓勵。生活給她以痛擊,她卻選擇迎風綻放,如一朵凌寒獨自開的寒梅。當60歲的劉大姐說到‘CHINA!’時,感受到的是言語之間傳遞出的一種國家榮譽感和一個體育人的使命感!致敬不是因為你的傷殘,而是這種生命力的頑強與不被擊敗的勇敢!”
2000年隨著殘疾人田徑賽事分級規則的改變,劉玉坤認為自己不再適合比賽,結束了16年的運動生涯。對于賽場,劉玉坤終究是難以割舍掉這份情懷。2011年,劉玉坤又應教練之邀參加了全國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
在比賽之初,她也有些擔憂,“我這樣的年紀,在年輕運動員的眼中屬于奶奶輩的了,能行嗎?”話雖如此,但一旦參賽,她就好像換了個人,大強度的訓練讓年過五旬的她吃了不少苦頭,大腿的內側被轉椅磨出了一個小膿包,繼而發生了感染。劉玉坤為此做了手術,縫了5針。但最終那次比賽,劉玉坤獲得了一塊銅牌和兩個第五名。這對于一個已經退役10年、年過五旬的運動員而言,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追求冠軍,劉玉坤讓自己變得不平凡,運動生涯結束,從冠軍回歸到普通人,劉玉坤走向了平凡,開始經歷普通人的瑣碎和磕磕絆絆。但身份的轉變并沒有影響到她拼搏、向上、積極的內心,走下賽場,她開始走上了屬于她的精彩人生。
退役后,劉玉坤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一位朋友的介紹下,劉玉坤來到了一家私企,開啟了一段打工生涯。私企老板要求劉玉坤能吃苦,還得經常出差。“當時我就想著只要能給一份工作,什么苦我都能吃。”看到劉玉坤很堅定地點頭,老板也拍了板:“行,你就留在這兒吧。”工作還不到一個星期,劉玉坤就背著行李去了山東。

原來,劉玉坤去的這家公司有一個與開鎖有關的培訓機構,開鎖匠如果想取得勞動部發放的資格證書,可以到這家培訓機構進行先期培訓。由于培訓機構剛剛起步,沒有學員,劉玉坤成了公司第一個出去招攬學員的業務員。
第一次出差,劉玉坤整整在山東待了一個月。她一個市場一個市場地走,有時候,劉玉坤一天要跑兩個縣城。為了能多跑幾個地方,劉玉坤精打細算,她總是挑最便宜的旅店住,挑最便宜的大餅饅頭吃,至于出門,就搭乘當地的公共交通工具。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里,劉玉坤又跑遍了內蒙古、吉林、廣西、四川等地。南方多陰雨,趕上暴雨天氣,劉玉坤的假肢里進了水,差點漚壞了。但是,這些困難,她都沒跟公司任何人說起。直到無意中的一次聊天,同事們才知道劉玉坤是殘疾人,以前還是一名運動員。
一些好奇的同事通過上網查詢,這才了解到了劉玉坤過去的輝煌。“他們經常問我,劉姐,你真的是殘奧會冠軍嗎?你真的得過五一勞動獎章?”劉玉坤說,對于過去的事情,她認為那并不能代表什么。退役就意味著人生邁入了新的階段,一切重新開始。
然而當2008年劉玉坤被選為奧運會火炬手并在北京觀看了殘奧會之后,她心中的體育之火再度被點燃。
“2008年我作為奧運火炬手,在鳥巢感受到志愿者的專業服務。我想自己雖然不能披掛上陣了,那就做一名志愿者繼續為運動員服務吧!因為我離不開這個我熱愛了一輩子的賽場。”
于是劉玉坤從2008年開始投身志愿服務工作,每天戴著假肢奔走在各個服務崗位上,從一個普通的志愿者成長為首批服務時長達1500個小時以上的五星級志愿者。她把自己的休息時間都獻給了志愿服務崗位,無論是每年的北京馬拉松、越野馬拉松賽事,還是每年春運在北京西站進行志愿服務,以及申冬奧延慶野鴨湖20公里徒步、百家社區公益行的綠色空間垃圾分類、蘭花草團隊《青少年夢想助飛計劃》社區健康義診回收舊衣物老區溫暖行動、門頭溝國際圖書節的志愿服務、綠色神州團隊的懷柔慕田峪50公里綠色騎行守望藍天活動、昌平濱河森林公園騎行比賽的志愿服務、爬山撿垃圾清潔空氣藍天行動、為申辦冬奧會去延慶野鴨湖20公里徒步等諸多志愿活動,都能看到她服務的身影。
劉玉坤說:“當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服務說聲謝謝的時候,我就會很開心,覺得自己的服務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和認可,所以我們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作為志愿者我收獲最多的就是溫暖。”
“記得有一次,在去香山爬山撿垃圾的志愿活動中,我前邊的一位老人爬不動,想打退堂鼓。我就鼓勵他說,‘加把油,爬山沒有回頭路,再加把勁就爬上去了,您看我沒有雙腳,還能繼續爬呢,您也一定行!’”那位游客看到劉玉坤這樣,一位沒有雙腳的人能夠和大家一樣翻山越嶺地在山上撿垃圾,宣傳環保理念,深受感動。“我組織參加志愿活動就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來讓愛傳遞,我內心是非常幸福的,也是非常快樂的。”劉玉坤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感染更多的人投身到公益事業中來。


為迎接2022年冬季奧運會,響應政府“百萬人上冰雪”的號召,劉玉坤又組建起一支旱地冰壺志愿者團隊,進行“地壺球”的推廣和體驗活動。地壺球是冰壺項目的陸地版,保留了冰壺項目的賽制。和冰壺項目相比,地壺球不需要昂貴的冰場,只需一方平滑之地即可,適合在群眾中推廣。
劉玉坤希望通過宣傳這種深受群眾喜愛的體育運動,提升群眾對冰雪運動的認知,吸引更多的百姓參與到冰雪運動中來,激發社區群眾參與冬季體育健身運動的熱情,為2022年冬奧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快60歲了,現在只有一個愿望,在我有生之年爭取成為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手,盡我所能服務奧運,看著更多的中國運動員拿金牌,讓五星紅旗在奧運的賽場上繼續高高飄揚。”劉玉坤說道。
三十二載風雨競技路,十年志愿公益行,永不停歇,集腋成裘,劉玉坤一直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她是殘疾人自立自強的一個縮影,她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樂于奉獻的精神風采,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