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越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企業需要立刻響應并快速做出調整。
從蒸汽機到發電機再到互聯網,從蒸汽應用到電氣應用再到信息技術應用,三次工業革命的間距越來越短。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讓人類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人經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讓世界的節奏越來越快。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事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在移動互聯時代,企業的經營環境不斷變化,顛覆創新機會變多,人才和產品的競爭更加激烈。快節奏的社會中,競爭、需求、技術和政策也都在迅速變化著,而怎樣應對這些變化則成為組織和個人的必備技能。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企業需要立刻響應并快速做出調整。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麥肯錫近期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組織敏捷性——快速調整戰略、結構、流程、人員和科技以獲得產生價值和保護已有價值機會的能力,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仍是難以具備的能力。
在以泰勒科學管理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中,強調管理的科學性、精密性和嚴格性。古典管理理論在組織結構上強調上下嚴格的等級系統,較少考慮外部環境影響,忽視人的心理因素。而現在,VUCA 時代中,古典管理理論顯然已經有不適用的地方了。其一,外部環境變化太快,一成不變的內部管理機制根本無法應對市場變化。其二,流水線工人已經不是管理的主要對象,而且員工的工作表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當下VUCA 時代中,企業需要快速應對變化。敏捷管理正是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利器:快速地應對外界的變化,即使在外部充滿不確定性時,也能夠以內部可變的明確性、可快速變化的明確性來保持組織的競爭力。
敏捷,最早與商業行為聯系到一起,還是在新產品開發流程中。
1986年,竹內弘高和野中郁次郎在《新新產品開發游戲》(The NewNew Product Development Game)一文中引用了Scrum一詞。文章主要描述一種新的整體性的方法,能夠提高商業新產品開發的速度和靈活性。文章將這種新方法與橄欖球比賽相比較,前者的各階段相互重疊,并且由一個跨職能團隊在不同的階段完成整個過程,而后者整個團隊則是 “團隊內部傳球,以整體的姿態前進”。Scrum原意是橄欖球運動的一個專業術語,指在橄欖球比賽中,對陣爭球。文章提出將Scrum用于產品開發:傳統的“接力式”的開發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快速靈活的市場需求,而整體或“橄欖球式”的方法,即團隊作為一個整體在內部傳球并保持前進,也許可以更好地應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
1990年,Scrum多次出現在管理著作中,“Scrum之父”《敏捷宣言》起草人之一,杰夫·薩瑟蘭(Jeff Sutherland)則把Scrum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對Scrum的描述是,“究其本質而言,Scrum 方法很簡單:無論你什么時候啟動一個項目,為什么不經常檢驗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是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結果是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否有什么辦法能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得更快更好?存在哪些潛在的障礙?我把這種敏捷開發流程命名為Scrum,其實就意味著這種流程就像大家在一起打橄欖球,敏捷的動作、澎湃的激情、力爭上游的拼搏精神,無一不是現在軟件開發中迫切需要的元素。”
打開機械式手表的后蓋,我們能看到許多個獨立的齒輪相互嚙合在一起,協同工作,帶動時針、分針和秒針順時針旋轉。在這樣的齒輪組和中,如果一個齒輪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齒輪組的正常運轉。齒輪組中齒輪之間的嚙合關系,類似于管理體系。當然,每個人或者部門之間的關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可以把一個齒輪出現問題時對其他齒輪的影響降到最低,就可以避免全盤停機的風險。對象之間的耦合關系是無法避免的,也是必要的,這是協同工作的基礎。隨著組織規模越來越大,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也越來越復雜,經常會出現對象之間的多重依賴性關系,組織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對象之間耦合度過高的系統,必然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情形。這時,就需要解耦戰術。
正如德魯克所說,很多大公司的經理人如此依賴通過管理流程來彰顯自身存在的價值,以至于都忘了執行流程的目的是什么了。
在一個大企業中,基層員工的建議傳送到決策層往往需要很多時間,因為公司的工作流程是單行線,一個環節完不成,下個環節只能等待,造成瓶頸現象。
以敏捷管理著稱的、全球最大正版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聲田(Spotify)的管理理念打破了過去的線性方式。當 Spotify 的員工需要一個新鍵盤的時候,他們就去架子上拿一個。用不著填表格,也用不著問誰。唯一需要知道的是架子上掛著牌子,寫著每個鍵盤花了多少錢。建立詳盡的辦公設備的審批程序不僅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往往帶來更高的成本。Spotify敏捷教練組組長Kristian Lindwall這樣說:“直接給他們一個鍵盤,比讓他們走一周的流程去等待兩次審批便宜多了”。
麥肯錫組織與領導力發展專家揣姝茵在其文章中描述,Spotify把小組自治作為管理核心,甚至在新產品發布時設計了一種結構進行解耦發布。“小分隊可以并行獨立發布自己負責的部分產品,產品發布和改善規模小但比較頻繁。如果有大型項目,則每日進行同步化、直觀化取得的進展,并設立領導小組緊密跟蹤進度。這種頻繁解耦發布的做法,很像橄欖球隊每一次向對手‘達陣’推進的情形。每一次沖刺都是一個閉環小團隊進行,而每一回合后團隊會根據實際戰況制定新的戰術并立刻實施。”
敏捷管理的目的是讓組織變得能對環境變化做出快速反應,敏捷型組織有4個明顯特征:快速決策、績效文化、柔性團隊和透明信息。敏捷組織的核心是自主、敏捷的團隊會圍繞特定的任務來組建,由交付這個任務需要的端到端各環節的角色組成,有其自己清晰的使命和目標,并且給予適當的授權。另外,敏捷組織需要建立團隊之間必要的連接和協同、信息共享機制,讓團隊不至于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
在迷霧中行走,人們勢必要放慢速度。而當外界環境變幻莫測時,企業的每一個反應也需要更多的時間。比如當某個問題找不到負責人時,大部分人會選擇互相推諉或明哲保身,而結果就是問題解決的效率下降了。因此在一個敏捷組織中,大家行動迅速而目標一致,必須建立在責、權、利明確、清晰、透明的基礎之上。
敏捷變革中心(CAT)創始人、敏捷組織及敏捷領導力顧問胡家閎認為,權、責、利、能都應統一。“利指的就是利益,做一件事能得到什么利益要說清楚,如果沒有利益也要明確告知,不清不楚容易帶給員工幻想,若最終結果和員工想的有出入只會讓領導者的威信大打折扣;所謂能,指的是知識、技能與資源。如果資源的取得無法透過權的賦予來獲得, 那團隊或個人就要采取行動,請求組織,或靠自己力量來獲得。即使內部還有不明確的灰色地帶,也應該建立一種演化機制,能夠快速定義新角色、新權力、新責任,也能因為阻礙而消滅某個角色及組織,排除沖突。”
古典管理理論希望組織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它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按照出廠設置按部就班地工作著。敏捷組織則像橄欖球隊,上場前有布陣策略,上場后,每一位球員都會對球場上任何的變化和情況及時地做出反應,完成配合,人的因素得到了強調。
LinkedIn(領英)針對15萬份領英用戶的公開檔案展開統計分析,發布了一份《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后是3年半,而90后驟減到19個月,95后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報告認為,90/95后們頻繁且短暫地更換第一份工作,原因之一在于他們更加追求獨立自主,關注自身感受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一旦發現工作與期待不符則會更快做出其他選擇。
可見,為了“自由和興趣”而工作的95后,勢必難以認同僵化的管理條例,因此,在“搶人大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強調自主與合作的管理機制顯然更適應時代發展,敏捷組織也因此被當成未來組織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