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茹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6-017-01
摘要 廣場舞作為目前國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項全民健身運動形式。在火熱開展的當下卻出現了一系列居民與廣場舞者發生的激烈對抗事件的報道。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廣場舞糾紛問題領域的文獻進行梳理統計和分析,總結我國研究的主要成就與問題,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更好更快發展貢獻微薄力量。
關鍵詞 廣場舞 糾紛 管理
一、前言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熱潮的開展,廣場舞因具有較高的鍛煉健身價值和極強的娛樂交際功能,而深受廣大群眾青睞,這種由群眾自發組織的體育健身活動一時間風靡全國,成為我國城市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在廣場舞走紅的同時,媒體相繼曝出了“武漢糞襲”“北京鳴槍放藏獒”“溫州高音炮還擊”等一系列擾民事件。在廣場舞擾民的背后又隱藏怎樣的深層原因?廣場舞擾民現象又如何消釋?
二、關于產生廣場舞糾紛成因的研究
(一)關于廣場舞糾紛成因中權利沖突的研究
于秋芬、倪曉鳴等人認為廣場舞的糾紛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一、社區體育資源相對缺乏,居民的安居需求和舞者的需求重疊競爭;二、法律的缺失,我國法律并沒有規定體育權的內涵及權利內容;三、體育權利與居民安居權利之間的沖突。廣場舞矛盾沖突的本質是不同利益群體為健身娛樂權、休息權等展開的權利爭奪與沖突。解決舞者與反舞者的權利沖突,應對舞者娛樂權與民眾休息權進行雙向的保護和限制,使雙方互負容忍義務。綜上所述,我國專家、學者在產生廣場舞糾紛成因權利沖突大多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主要在權利沖突一方是廣場舞參與主體的健身權利;另一方面是周邊社區居民的安寧居住與休息權利;個人權利與集體利益的沖突。
(二)關于廣場舞糾紛成因中體育公共服務的研究
袁繼芳,陳建國等人,調查顯示,人們參加健身場所大多集中自家小區庭院、街道公路、廣場公園等非正規場所。這些場所毗鄰居民小區,居民居住密集、人口眾多,健身同時產生的噪音嚴重附近居民。場地設施不足正成為健身運動發展的瓶頸,嚴重制約了健身運動的推廣普及,指出我國城市社區健身服務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嚴重匱乏,公眾對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質量滿意度低,嚴重制約著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綜上所述,我國專家學者在與廣場舞關的體育公共服務這方面研究較多,主要從體育公共場地供需、社會指導人員人數、教學質量,政府投入資金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認為我國人均體育場地的數量少,遠遠不能滿足大眾健身的需求;專業社會指導人員缺乏且教學質量不高,編排動作不專業等。
(三)關于廣場舞糾紛成因管理矛盾的研究
劉玉、樊曉,崔國文等人認為廣場舞糾紛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噪音影響和管理方面的矛盾造成的,對于廣場舞健身活動應該疏堵結合,廣場舞發展的瓶頸是缺乏科學指導,目前廣場舞舞蹈的創作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舞蹈創作和編導能力的人非常貧乏,有一舞蹈隊里退休的音樂老師或年輕的時候在宣傳隊跳過舞的人,擔當起編導的任務,但更多的舞蹈創作都是在扭秧歌的基礎上添加幾個動作和簡單的隊形變化,缺乏自己的精神和特色;組織管理工作不完善、環境場地差、指導員水平差、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從法律的視角、社會公共管理的視角進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從廣場舞愛好者、附近居住的居民到社區、政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其廣度較深。
(四)關于廣場舞糾紛成因文化方面的研究
李麗,孔令建、王芳等人提出廣場舞是市民群眾自發組建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廣場舞本是社區文化的展現形式,現在被更多的當做是一種健身方式。在激揚的旋律中舞出屬于自己的風采,感反而顯得不太重要了廣場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廣場舞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不僅有助于繁榮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和諧群眾文化的構建,同時也是檢驗群眾文化成效的重要手段。綜上所述,在廣場舞糾紛問題原因的探索上,有少部分學者對其文化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造成廣場舞糾紛的原因還有人們思想觀念上認識錯誤、文化交流太少以及道德原則的缺失。
三、總結分析
綜上所述,我國專家學者在廣場舞“糾紛”這一問題上,多種角度,多種觀點,概括的較為詳盡,總結的也較為全面;特別是對廣場舞糾紛的原因進行的分析較多,從權利沖突、體育公共服務缺乏、管理上的矛盾、文化道德意識的缺失出發,進行了多個視角的分析。在今后的發展管理上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盡管目前對廣場舞糾紛的研究較多,但研究的角度、觀點各不相同,目前研究的不足:1.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個或幾個案例來進行分析,這樣造成文章的寫作模式相似度高,缺乏創新性;2.大多數的理論研究還停在表面總結,沒有進一步的加工和整理;3.研究的針對性不強,在這方面的研究內容過于純理論性,實地調查的很少;4.在原因分析上針對于權利沖突、體育公共服務缺失、管理矛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廣場舞開展中的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