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摘要】兒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兒科學面對的患者是嬰幼兒、兒童、非成年人,他們不能用語言表達進行準確表達,患病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比成年人困難得多。兒科教學和兒科醫生的培養難度更大。提高兒科學教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是提高兒科教學質量和醫學生兒科理論和實踐的關鍵。
【關鍵詞】兒科學;醫學教育;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9..01
1 兒科學教學主要特點
兒科學是臨床醫學組成部分之一,和其他臨床學科相比,具有特殊性。兒科學面對服務對象為兒童,年齡段從出生到14歲。這期間生理上和身體上變化大,從中樞神經系統至泌尿系統,每個系統都在變化是兒科涵蓋范圍。兒科學教學模式和其他學科教學模式本質區別不大,教學模式以傳統教學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是教學主導,給予學生灌輸知識,被動記憶,消化理解知識受到束縛。學習過程單一,枯燥無味,缺少樂趣。兒科學還有其他學科少有的困難,兒科病人年齡小,各項指標發育不完善,語言表達不完整,患病后醫生問病情難以準確表達。實習時疾病的臨床上表現和癥狀,醫學生不能準確按照書本描述的理論知識,在患病兒童身上得到證實,理論知識不能完全在實踐中體現,在實踐中有效運用知識。近年來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糾紛時有發生。因此,當前主要任務是提高兒科教學質量,培養高素
質高水平的兒科醫生,是兒科教學工作者研究探討的問題。
2 醫學教學模式及特點
傳統醫學教育注重知識掌握和傳承,忽略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現代醫學在臨床經驗基礎上強調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是指依據實驗研究結果作為臨床治療依據的醫學。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得出科學結論應用于治療同類疾病病人,診斷治療科學規范,病人得到良好治療的醫學治療模式。全面系統評估新的治療結果,更正已有的實驗結果結論,給醫學科學實驗和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兒科教學中引入循證思維,教師引導醫學生熟練掌握書本知識,查證循證醫學結果,并結合實習經驗做出總結,熟悉掌握兒科疾病要點,理解掌握兒科疾病發病病因、病理、治療原則。在分析治療兒科疾病過程,提高自己對疾病的認識,完成理論知識的自我轉化過程。
目前的教學模式是傳統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教者,學生作為聽眾的講座模式,這一模式根深蒂固。其特點是容易進行,一位教師講述一節課滿足數十個乃至數百個人的需要。教師可以系統講授,系統給予知識點或某些疾病特點,教師是主導,唱獨角戲,學生是知識接收器,只被動接受,降低了記憶掌握知識效率,學生掌握理解知識與自己理解能力互不相關,和教師水平有關。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受到老師水平限制。
案例教學模式:講座模式之上有了案例教學模式,其特點是以特定的案例為主題,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講座形式為基礎,進行疾病討論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熱情,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思維方式、步驟、學習思維節奏,教師掌控。不足是缺少因材施教的合理性,實質是教師把課本知識變相灌輸給學生。
有的教師提出新型教學模式,團隊協作為基礎,與常說的驅動型教學模式不同。團隊協作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是課前學生自學、課內考核、合作自行討論、教師詳細解答、組間完成作業、組內互相討論,在以往基礎教學模式上的改革的新型教學模式。注重課前課內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系統掌握知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補充以往教學模式的不足。
3 模型模擬教學模式
標準化病人是特定培訓后可以表達病人癥狀和體征的正常人,稱為模擬病人,通過培訓準確表現所患疾病的臨床癥狀,有助于醫學生實習實踐。
標準化病人結合設計好的情境,準確真實模式模擬病人患重病后癥狀和體征,給予醫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以免引發臨床教學中醫患不良事件,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仿真模型是用特定材料制作的人體標本,醫學生使用仿真模型上相關模擬練習,不斷練習,提供數次實踐操作,疑難問題反復練習,練習臨床實踐技能,不存在病人不愿意或者不能配合,使用仿真模型,有助于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是最佳的練習方式。
4 選擇兒科教學模式
循證醫學模式是醫學生學習時應用的思維方式和診療依據主要手段。標準化病人及仿真模型的使用,提供教學過程中的工具。每一模式的運用都不能獨立完成教學任務。標準化病人模式,在兒科教學實踐中比成人科室明顯受到限制。言語癥狀成年人可以培訓完成。兒童具有表達特殊性,兒科標準化病人培訓和模擬現實差別很大。講座模式、團隊協作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變化,也是教學模式的改革。醫學生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教師起著輔助作用。臨床實踐證明:僅有少數實習操作可在患兒身上實施,多數的實踐操作是在仿真模型進行,這是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的最佳途徑。
綜上所述,在兒科教學中,以傳統模式講座模式為主線,循證醫學模式發展醫學生思維,仿真模型教學進行實踐,兒科教學中幾種模式有機結合,提高兒科教學質量,提升醫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高怡瑾,陸梅華,殷 蕾,王 瑩,王 偉,江忠儀.加拿大與中國兒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差異[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09):1414.
[2] 蘇苗賞,徐漫歡,張海鄰,蘇鴻鈞,李昌崇.香港與內地兒科醫學教育模式的比較及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06):44-46.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