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超
【摘要】近幾年,醫患關系持續緊張,形勢不容樂觀,對其改善之舉應從源頭上著手,加以遏制。而醫學研究生作為醫務人員的儲備軍,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加強醫學倫理教育,從源頭上增強倫理觀念的培養,有利于醫患關系的改善,具體途徑包括理論學習、實踐訓練及環境熏陶。
【關鍵詞】醫學倫理教育;醫學研究生;必要性;途徑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2
近年來,醫患關系發生劇烈變化,如何改善醫患關系促進良性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熱點,社會各界學者從多個角度紛紛提出良策,然而筆者認為,應從源頭著手,即在離校之前對醫學研究生進行醫學倫理再教育,增強“準醫務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加強“準醫務工作者”的溝通技巧,積極營造和諧醫患關系。醫學研究生作為儲備軍,在日常學習中應注重倫理素養的培養,以構建倫理思維,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做好充足準備。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檢索法和深入訪談法,著重講述醫學倫理教育對醫學研究生的重要性及補強途徑。
1 醫學研究生醫學倫理教育的理論基礎
醫學倫理學是評價人類醫療行為和醫學研究是否符合道德的學科,屬于醫學和倫理學的交叉學科,公元前四世紀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學倫理學的最早文獻,其要旨是醫生應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判斷”采取有利于病人的措施,保持病人的秘密,綜上歸結為三個原則: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公正。
醫學研究生醫學倫理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的補強教育,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擴展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倫理知識。雖然醫學生本科期間進行過醫學倫理學課程教育,然而授課時間都是在臨床實習之前,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加之醫學倫理學屬于考查課性質,其教學效果不能達到教學預期目標,更不能滿足臨床應用。醫學研究生是高層次的醫學人才,其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在臨床實踐中醫學倫理原則適用不當、素養偏低,同時醫學研究生還承擔著較多基礎性工作,較多的和病患接觸對工作造成不利。
2 醫學研究生醫學倫理教育的現實依據
2.1 加強醫學倫理教育是倫理精神重塑的社會需求
傳統意義的醫德強調“仁心仁術”、“救死扶傷”,而在醫學界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強調先進的設備,精準的檢查,出色的手術,一流的服務,以及“超負荷”工作量產生的倦怠心理,致使科學技術高于人文倫理精神,直接導致醫學與倫理學漸行漸遠。所謂的倫理審查委員會,都由相關醫學專家組成,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1],缺少實效性,不能真正確保患者或受試者的利益。對于上述問題,都需要醫學倫理學發揮重要作用,為解決之道提供理論依據,作為醫學研究生,應該靈活學習理論知識,為實踐操作夯實基礎。
自2009年新醫改開始至今,隨之改變的醫療環境及社會發展,促使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同時也要求醫務工作者全面發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而醫學不單是自然科學,更是一門社會科學,醫學研究生在完善自我時,應注重醫療技術提升與倫理素質培養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能忽視倫理素養在醫療活動中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標準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才能勝任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任務,才能為醫學發展保駕護航。
2.2 加強醫學倫理教育是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尚處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過渡階段[2],現有醫學教育課程仍以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設置,偏重于醫學課程,而人文倫理關懷課程相對較少,忽略了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提出的健康概念(包括身體、心理和社會功能三重健康定義)。另一方面,由于學科的發展,醫學科學更傾向于社會學科性質,所以在醫務工作者而言,“語言藥物”的作用越發直接,越發重要。醫學研究生在日常學習中,應該時刻關注行業發展,把握行業風向標,側重于醫學科學人文倫理教育,為學科前進保駕護航。
3 醫學研究生醫學倫理教育的補強途徑
3.1 增強理論學習,從思想上重視
人類倫理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自己相對獨立的歷史,科學的倫理學具有科學的理論體系,其目的是制定和實現優良道德[3],實現目的的前提是對醫學倫理學有準確的認識。從倫理認知的角度而言,醫學研究生需補強的核心內容包括:(一)是掌握倫理學基本概念和理論,清晰把握具體倫理問題的溯源;(二)是對倫理行為的規范認識,掌握優良道德的制定方法,了解道德主體、道德實體及道德價值[3];(三)是充分結合臨床實踐,以醫學倫理的性質為鋪墊,從美德倫理角度深刻體會優良道德的實現價值和臨床意義。
3.2 增強實踐訓練,從行動上重視
醫學倫理問題近十年來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中對于器官移植問題我國于2007年制定《器官移植條例》以促使緩解社會爭議及輿論,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據統計,醫學倫理學主要涉及醫德規范、醫患關系、計劃生育、器官移植、安樂死、護理、醫技與藥劑、醫學科研、預防保健、醫院管理、衛生經濟等十幾個問題[4],所以針對此類問題的實踐訓練應包括:(一)是進行衛生法律法規學習,著重相關專業法律教育;(二)是進行以醫院醫療紀律為基礎的倫理道德規范培養,加強在臨床活動中的實踐教育;(三)是進行以問題為導向的案例分析教育,具體事件具體教育,注重實踐教育的靈活性。
3.3 環境熏陶,全面提升
醫學研究生學習、實習的場所主要在學校和醫院,所以學校和醫院有義務和責任為補強醫學研究生的醫學倫理教育問題提供必要的環境熏陶,從而促進全面提升,具體措施包括:(一)以學生自身為依托,定期舉行醫學倫理專題的學習會、研討會;(二)以學生社團文化活動為依托,舉辦特色醫學倫理相關學生活動,如醫學心理衛生協會;(三)以院系組織為依托,主辦“醫學人文周”,活動內容可涉及征文、論壇、講座、放映電影等;(四)以學校和醫院組織為依托,舉行醫學倫理知識競賽或者人文關懷技能比賽等,以促進營造良好倫理環境。
4 結 論
“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旋律[5],也是醫學倫理學的核心目的[6]。采取多種途徑,加強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醫學研究生的倫理教育,培養具有人文關懷意識的醫務工作者,是醫科院校、教學醫院及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另一方面,倡導切實可行的醫德倫理教育,是營造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也是業界良心的一種表現。所以,開展針對性的醫學研究生醫學倫理補強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湯江峰,李俞辰.醫學倫理尊重生命保障權益[N].大眾衛生報,2014-02-20005.
[2] 劉 靜.論基層醫院進行醫學倫理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徑[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5):620-621.
[3] 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2,2.
[4] 馮澤永.醫學倫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7.
[5] 景亞蕊,張洪江.當代大學生生命倫理認知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1):122-123.
[6] 李 蘇,趙培鋒.醫學院校"基礎"課教學應突出醫學倫理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2):246-247.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