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中圖分類號:G891.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6-021-02
摘要 世界圍棋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中日韓三國圍棋發展史。首先,圍棋起源于4000多年前的中國,到唐朝時,圍棋已經開始在日韓地區流行起來;200多年前,圍棋的職業化在日本開始起步,圍棋手成為一種職業;90年代初到2006年左右,從國際賽事的成績來看,韓國圍棋職業整體實力最強。如今,中國圍棋文化雖已經得到世界的認可,但在這個不斷發展的時代,所有人都要突破自我,適應新時代的變化,中國圍棋文化傳播也要尋求自我的突破。本文從中日韓三國的圍棋發展歷史與現狀出發,分析各自的有缺點,尋找適合中國的特色發展之路,讓中國圍棋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主力軍。本文從世界圍棋大國的歷史發展出發,通過對比分析,尋求中國圍棋文化的未來發展之路。
關鍵詞 中日韓 圍棋文化 歷史與發展 文化輸出
一、中日韓圍棋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中國
圍棋發源于中國,是漢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體現了漢民族對智慧的追求,古人常以“琴棋書畫”論及個人的才華和修養,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圍棋。被人們形象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棋戲。由于圍棋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事實上,圍棋在中國的發展是歷經坎坷的,建國初期全國的圍棋活動,總的來說處于民間的自發狀態,圍棋還沒有定位國家開展的項目,自1956年起,圍棋才正式定為國家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由國家體委直接領導。1956年至1962年,國家體委先后采取了若干重大措施,譬如,1957年開始,定期舉行全國的圍棋比賽、制定圍棋規則等,來推動圍棋的發展。1967年至1973年,“文化大革命”前期圍棋被貼上了“封、資、修”和“四舊”的標簽,接受著“批判”和處理,國家圍棋隊和全國各省、市的圍棋隊伍已停止了技術上的訓練,中日停止互訪。1974年,全國圍棋比賽恢復舉行并新增了團體賽。1979年前后至1987年,圍棋運動大發展,其主要表現有:中國棋手訪問歐洲和參加世界業余圍棋錦標賽;中日圍棋比賽由友誼賽變為對抗賽和舉辦中日圍棋擂臺賽;圍棋正式實現段位制度;各種邀請賽和杯賽的興起,圍棋愛好者人數的激增。1992年,中國棋院在北京成立,設施一流,成為中國棋手活動的中心。
然而,中國圍棋文化的傳輸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現如今的很多圍棋比賽采用的規則大都是來源日本,這使中國棋界人士倍感肩負責任的重大。實際上,圍棋文化的傳播不僅僅是圍棋界人士的責任,中國圍棋的海外傳播乃至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靠某一個群體的自覺意識是難以想象的。
(二)日本
日本圍棋由中國傳人,推測時間為神宮皇后伐三韓時期,即公元200年左右,大概是中國人所稱的東漢時期。公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圍棋在日本相當流行,地位也逐漸提高。從8世紀到10世紀,因為日本的許多天皇都愛好圍棋,并且比較重視圍棋的競技性,于是圍棋在日本開始成為一種朝儀,做官的非通此道不可,這種風尚大大促進了日本圍棋的普及和提高。從16世紀中葉起,圍棋幾乎成了日本的國技,專業棋手地位也很高,形成朝廷建立或認可的持久的全國性的比賽制度。到19世紀中葉后,日本的圍棋水平趕上中國,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間,將中國遠遠拋在后面。
上世紀70-90年代,日本陸續通過創辦世界大賽及主導創建國際圍棋聯盟、建立海外圍棋設施、創新新聞棋戰海外對局模式、設立外籍院生制度等方式加大圍棋海外傳播的力度,日本圍棋國際影響力愈益巨大,以至于歐洲圍棋規則都基本采用日本規則。可以說,日本已經將它自己的印記牢牢烙印在圍棋文化中,而這本應是中國該做到的。
(三)韓國
早在南北朝時期,圍棋就已經走出了中國,傳播到了朝鮮半島。公元668年,新羅王朝統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從此更多地吸收唐文化,并經常派遣貴族子弟來唐留學,這時的圍棋,在朝鮮更加普及。此時的圍棋,與中國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是朝鮮士大夫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并沒有登上大雅之堂。李朝時期,即1392-1910年,韓國的圍棋水平已落到東鄰國日本之下,而李朝后期,清日各自閉關鎖國,李朝與兩者的文化接觸只限于為數寥寥的使節,韓國的圍棋也在這種無人交流的局面下走入歧途,開始格外注重繁文縟節。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國勢抬頭,在東亞三國可謂一枝獨秀,日本圍棋也隨之躍升為世界領先。這一時期,韓國圍棋與日本圍棋重新開始了交流。韓國傳統的圍棋逐漸衰弱,現代圍棋開始發展。1988年,世界性的圍棋比賽問世,在首屆應氏杯決賽中,韓國棋院的曹薰鉉以3.2擊敗聶衛平獲得冠軍,宣告韓國圍棋已然崛起而與中日形成鼎足之勢。
另外,韓國圍棋海外傳播表現出明顯的“強取豪奪”。首先,韓國刻意模糊圍棋的淵源,欲奪取中國這“圍棋發源地”的身份;其次,韓國急于掌控圍棋國際傳播的主導權,之前日本一直在海外推廣圍棋,起到了世界圍棋中心的作用,現在韓國的目的就是替代日本的地位。韓國圍棋所展現出來的對圍棋主導權的“勢在必得”對中國圍棋來說是極大地威脅,若不能在這場文化戰中取勝,以后中國圍棋將很難在世界圍棋的領先地位。
二、中國圍棋的優勢
(一)基礎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如今更是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圍棋文化的發展與輸出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在硬實力的支持下,中國圍棋將能無所顧慮,大展宏圖。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提高,中國已經獨立成功舉辦多個國際體育賽事,奧運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并于2020年迎來首屆冬季奧運會,中國國力的提高會提高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同樣,中國的體育文化影響加大也會助長中國國力。
(二)人才優勢
中國人口目前已近14億,依舊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人口數量存在更多的規模效益和優勢。人口規模的集聚效應所形成的龐大的中國市場可以吸引世界各國人才流向中國,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在尋求移民海外,這都可以形成海外傳播的規模效應,
另外,龐大的人口基數,人才產生概率也會相對較高,人才對一個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更多的人才,中圍棋的發展和傳播速度將得到質的飛躍,而這是日韓兩國不具備的,這也是我國圍棋文化的制勝法寶。
(三)文化優勢
中國的圍棋文化資源異常豐富。幅員廣闊的國土上保留許多圍棋文化遺存。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成語故事、傳說、典故、詩詞歌賦等,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重要財富,等著我們去挖掘使用,而隨著社會進步,這個文化資源還在不停更新、發展。所有這些構成了中國圍棋的文化資源優勢,而文化帶來的獨特優勢,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帶來的優勢,是中國的特色優勢。
三、中國圍棋路在前方
(一)加大政策扶持
對外傳播事業是利國利民之事,文化傳播迫在眉睫,政府應該合理配置資源,實行政策傾斜,推進對外傳播事業的發展。政府各相關部門認真探究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背景、意義及前的發展狀況,分析存在問題,借鑒他山之石,總結歷史經驗,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措施,給予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以全方位的政策扶持,促進對外傳播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增加圍棋相關報導、增加文化渠道輸出、增加激勵政策等等,此方面可效仿韓國的圍棋文化激勵政策,在政策上給予圍棋堅實后盾。
(二)社會普及圍棋文化
社會力量是圍棋文化海外傳播的主要承擔者。文化服務于社會,社會的穩定離不開群眾的文化自信,推進圍棋文化海外傳播事業,也少不了社會力量的參與,無論多么美好的規劃、藍圖,沒有社會力量的參與,也只能是紙上談兵而與現實脫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文化能夠綿延不絕,依賴于群體內代際之間的薪火相傳。而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體,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情感將會對我國文化發展產生深刻影響。隨著文化全球性的趨勢發展,在當前多元文化的沖突和碰撞中,我們看到了其他文化的美好,但與此同時青少年在思想和信念上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出現了信仰危機,沒有了文化自信,一不小心就會迷失其中。為了使他們在“歐風美雨”、“日風韓流”的擠壓和沖擊面前能夠分辨是非,必須加強他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一些高校,已經開展有關于圍棋的課程了,如博奔論就是衍生于圍棋思想,這類課程的開展有助于開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邏輯,同時還能培養圍棋文化行業的后備人才,一舉多得。
(三)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
由于跨文化傳播中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對于中國圍棋文化的國際傳播,其他國家和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態度。這個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國際資源,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態度來看,圍棋國際傳播的國際資源也是不同的。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都是抱以支持態度,有些國家則是抵觸的,圍棋國際傳播的國際資源有時是既定的,但多數情況下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爭取而來的。這就需我們注意與其保持良好的溝通和聯系,尊重其文化傳統與圍棋意愿,從而推動圍棋國際傳播。
在中國圍棋國際傳播的實踐中,各相關部門和組織都進行了長時間積極的探索并總結出一些寶貴的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今后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日后的中國圍棋國際傳播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開展,但也要適當地進行改變,不應墨守成規,逐步完善傳播體系,使各方面工作落到實處。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提高全社會的文化自信,使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四、結尾與總結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圍棋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時機,它是幸運的,因為這是個充滿機遇的時代。當圍棋在正確的軌道前進時,這個古老的藝術——圍棋將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快樂時光,能給民族帶來文化自信,能給國家帶來文化輸出,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閃耀自己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