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惠惠 王茹 楊丹
【摘要】面痛又稱“面風痛”、“面頰痛”,近年來深受該病困擾的患者日益增多,該病多發于中老年人,這類人群發病多為陰虛陽亢,虛炎上炎所致。治療面痛的中西醫方法眾多且各有特色,但針刺聯合放血療法治療該病,療效顯著。
【關鍵詞】針刺;放血療法;面痛;陰虛陽亢型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面痛,是以眼、面頰部出現放射性、燒灼樣、抽掣樣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醫學綱目》中記載:“鼻額間痛”,“連口唇頰車,發際皆痛,不能開口,雖言語飲食亦妨,在額與頰上常如糊,手觸之則痛”[1]。本證主要由外感邪氣,經絡氣血痹阻不通;或情志不調,肝胃郁熱上沖;或陰虛陽亢,虛炎上炎所致?,F代醫學中“三叉神經痛”歸屬“面痛”范疇,多發于40歲以上,女性多見,屬于臨床難治病。引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尚未明確定論,而對于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則是多種多樣。三叉神經痛具體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經一或兩個分支分布區,以上、下頜支最為常見,多為單側性,極少三支同時受累的特點[2]。治療該病,現代醫學主要有藥物治療、射頻熱凝和微血管減壓手術等[3],但這些方法通常會誘發并發癥的發生,且遠期療效欠佳致疼痛的反復以及其他副作用,不宜長期使用。傳統醫學中針刺療法有其獨特的優越性,表現為安全、有效、毒副作用極小。針刺治療面痛已被劉征[4]等廣大醫家學者證實有效,而現今大多數醫學者認為放血療法多適用于實證、熱證、急證,并不適用于虛證,甚至將虛證列為放血療法的禁忌,但根據筆者臨床觀察發現,放血療法治療虛型面痛療效更另人滿意。筆者現將針刺聯合放血療法治療陰虛陽亢型面痛驗案一例報道如下,以饗同仁。
1 驗案舉隅
黃某,女,52歲。初診時間:2017年9月30日。主訴:右面頰、上唇刺痛6余月,復發1月?,F病史:患者6余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面頰、上唇刺痛,就診于某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上頜支、下頜支)”,予口服卡馬西平片(0.1 g,tid)、甲鈷胺膠囊(0.5 mg tid)后上述癥狀緩解;1月前因感冒后上述癥狀再發,自行口服上述藥物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癥見:右面頰、上唇刺痛,不能觸碰,右面部紅,皮溫稍高,飲食、睡眠欠佳,二便調,舌紅,苔薄,脈弦細數。既往無特殊。中醫診斷:面痛(陰虛陽亢型);西醫診斷:三叉神經痛(上頜支、下頜支)。辯證:該患者中老年女性,形體消瘦,瘦人多火,火熱傷津耗液,津液不能上承于頭面部,不能濡養面部筋脈,發為面痛,故見面部刺痛,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怒則傷肝,肝失調達,肝體陰而用陽,肝陽易亢,故見右面部紅,皮溫稍高,舌紅,苔薄,脈弦細數,皆屬于陰虛陽亢之征。治法:滋陰潛陽、祛風止痛。以局部腧穴,肝、脾胃經穴為主。針刺取穴:承漿,顴髎右側、下關右側為主穴,配以翳風右側、合谷雙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雙側、太沖雙側。操作:患者穴位常規消毒,采用1.5寸毫針,先刺承漿、顴髎、下關、翳風、合谷,進針約0.5~1寸,用捻轉瀉法,留針30 min;后刺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進針約0.5~1寸,用捻轉補法,留針30 min。放血療法取穴:取右側面部阿是穴或者右側面部瘀絡處。操作:常規碘伏消毒,用一次性無菌5號注射器針頭快速淺刺阿是穴1.5×1.5 cm范圍內皮膚約0.5 cm,出血量控制在2 ml左右,或者用一次性無菌5號注射器針頭快速點刺面部瘀絡處1~2針,出血量控制在1~2 ml,施術結束再行碘伏消毒并予敷貼覆蓋傷口;以上治療隔4日1次,3次為一療程。追蹤3月未見疼痛復發。
2 討 論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頑固難治病證,病發期間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老年人素體陰虛,虛熱內生,虛熱灼傷脈絡,煎灼血中津液,使陰津益虧,其血濃稠、黏滯,失其暢達流通之性,血黏而成瘀。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對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要查明原因,針對病因治療;對原發性者針刺聯合放血療法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上頜支、下頜支分部處主要屬于手、足陽明和手太陽經病證,所以在針灸治療中,主要以手、足陽明和太陽經穴為主,故筆者選用了承漿(足陽明經與任脈交會穴),顴髎(手太陽經)、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再根據辯證選取相應穴位,如該驗案中的患者為陰虛陽亢證,故取翳風、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以滋陰潛陽、祛風止痛。
眾所周知,放血療法有“祛宛除陳”、瀉熱開竅的作用,但《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薄端貑枴ぱ獨庑沃尽吩疲骸胺仓尾∠热テ溲缓鬄a有余補不足?!笨傻弥獰o論虛實,皆可使用放血療法促使血中之邪能外出,以達到恢復血液正常的運載、濡養作用刺;值得注意的是,放血療法雖然被觀察到可應用于虛證,但使用時還需謹慎辨證論治,根據病情所需選取適當刺激量及出血量以達療效。
參考文獻
[1] 朱坤林,孫西慶.從陰虛血熱論治老年面痛[J].黑龍江中醫藥,2013,42(03):35-36.
[2] 王莉莉,呂 東,張大銳.針灸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選穴規律研究[J].新疆中醫藥,2013,31(04):33-35.
[3] 王婧愛,羅 芳.三叉神經痛發病的分子機制學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7,23(01):55-58.
[4] 劉 征,王海燕,馬 莉.近5年中西醫治療三叉神經痛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19(04):90-93.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