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開福 覃紹明
【摘要】目的 研究無創預測表在心臟性猝死臨床運用價值。方法 量化心臟性猝死的各類危險因素,并給每個危險因素賦予相應的分數,以此來形成無創預測表來預測心臟性猝死疾病。觀察無創預測表對心臟性猝死患者溝通過程中產生的作用。結果 研究組比對照組的心臟性猝死患者的風險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運用心臟性猝死無創預測表來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能夠更加容易的讓患者家屬理解和接受心臟性猝死疾病的風險和后果。結論 重點關注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并結合不同的危險因素來采取相應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心臟性猝死疾病的發生率。
【關鍵詞】心臟性猝死;無創預測表;臨床應用;價值;研究
【中圖分類號】R541.7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2
Clinical value of noninvasive prediction table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WEI Kai-fu,TAN Shao-ming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Guangxi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non-invasive predictive table in sudden cardiac death.Methods Quantify various risk factors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assign corresponding scores to each risk factor to form a noninvasive predictive table to predict sudden cardiac death.Observe the effect of non-invasive predictive table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Results The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By using the non-invasive predictive tabl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the patient's family members,it is easier for the family member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risks and consequenc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Conclusion Focus on the high-risk group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and combine different risk factors to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Key words】Sudden cardiac death;Non-invasive predictive list;Clinical application;Value;Research
心臟性猝死又叫猝死型冠心病,簡稱SCD。多是指平時沒有心臟病史或僅有輕微心臟病癥狀的人,病情基本穩定,無明顯外因、非創傷亦非自傷,由于心電衰竭或機械性衰竭使心臟失去了有效收縮而突然死亡[1]。而SCD常在醫院發生,導致了很多重大的醫療糾紛。對此,我們歸納和總結SCD的各個因素,分析各個高危因素對SCD的影響程度,并將這些因素進行量化和賦值,制定SCD的無創預測表。結合患者的評分來客觀的評估SCD的風險,同時結合患者的具體
情況來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減少SCD的發生概率[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存在SCD危險因素的患者200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冠心病56例,高血壓病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48例,心肌病10例,先天性心臟病6例;再隨機選取無SCD危險因素的患者20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的SCD的發生情況,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運用SCD無創預測表對研究組的患者進行量化和評估,并給予患者規范的診療與治療。統計危險分層的SCD的人數,對不同危險分層的SCD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3]。運用SCD無創預測表和患者的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觀察患者家屬對SCD風險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了SCD,患者家屬是否能夠接受[4]。見表。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多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SCD的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SCD的發生比例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危險分層患者發生SCD的情況比較
通過上表中不同危險分層患者發生SCD的情況分析,各危險層之間進行比較可知,很高危組發生SCD的概率要高于高危組,而高危組要高于中危組,中危組要高于低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運用《SCD無創預測表》與患者家屬交流理解與接受情況
通過運用SCD無創預測表來量化患者的SCD風險,并與患者溝通,治療組的患者家屬比對照組的患者家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SCD發生的風險程度和后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誘發心臟性猝死的因素主要是心律失常,這主要是由于心電不穩定導致的。在日常心率失常治療時容易被忽視治療,多數只是針對心律失常進行治療,沒有對致病因素進行分析和對癥下藥,這也是誘發心臟性猝死的重要因素[3]。因此對于心臟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應該定期做詳細體檢和隨診,這樣能夠及時的處理各項異常情況。但是,誘發SCD不僅僅是心率失常這一種因素,可運用SCD無創預測表來對SCD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層,并對SCD患者的危險程度進行客觀評價,方便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與交流,使得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SCD的風險程度,進而能夠最大限度的準確、及時對各種發生SCD的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和防治,進而采取切實有效的針對性措施來
減少或者避免SCD的發生,提升心臟性猝死的預測水平[5]。
參考文獻
[1] 張 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新理念SCD1.5級預防[N].健康報.2015年.
[2] 章志玲.無創檢測指標對心源性猝死預測的前瞻性和回顧性臨床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3] 王方正.SCD高危患者的識別[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5.05(06):96-98.
[4] 杜來義,余海濱,方居正.SCD的風險預測及防治[A].第四屆"黃河心血管病防治論壇"資料匯編[C].2015年.
[5] 郭繼鴻..《無創技術對SCD危險分層的專家共識》解讀[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5.06(11):155-156.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