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大國,中國還應從戰略高度對世界經濟走勢作出判斷,在審視全局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政策。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世界經濟走勢展開了分析,然后對中國政策選擇問題進行了探討,從而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世界經濟 中國政策 經濟體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想要制定科學的經濟政策,還要加強對世界經濟走勢的把握。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只有準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我國才能完成政策的合理選擇,在持續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承擔起維護世界經濟秩序的責任。
二、世界經濟走勢
(一)世界經濟逐步復蘇
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開始,世界經濟發展緩慢,各國經濟發展趨勢出現了較大差異。從過去幾年來看,自2008—2009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呈現“雙底部”特征以來,世界經濟在2010—2011年由發生增速短暫沖高回落,隨后在2012—2015年保持3.5%左右的增速。 2016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21%,2017年則為3%,呈現出弱復蘇狀態。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預測數據來看,未來10年內全球75%的經濟體將加快增速,2018年世界經濟增速則可能達到3.7%。從世界經濟整體發展趨勢來看,全球金融危機基本已經結束。出現這一走勢,主要是由于在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各國開始采取寬松性貨幣政策度過危機。例如,美國就實施了四輪量化寬松政策,通過購買國債、加強基礎貨幣供應等方式提振經濟,對拉動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作用。從2016年開始,能源革命爆發,中國開始參與國際原油定價,沙特等石油國家與俄羅斯簽訂了限產協議,各種新業態、新經濟不斷出現,度過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的時期,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步入了經濟復蘇階段。
(二)主要經濟體日漸分化
自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世界開始掀起保守主義、孤立主義等思想,打亂了世界經濟秩序。美國爆發的拉斯維加斯槍擊案等案件,體現出極端主義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歐洲國家開始“右轉”。2016年,英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脫歐”事件,奧地利也出現了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這些事件的發生,都意味著世界主要經濟體將日漸分化。出現這一情況,與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采用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有關。以美國為例,經過四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美聯儲資產負債規模大幅度擴大,以至于美國從2017年進入減債進程。實際上,美國早在2014年就宣布退出量化寬松政策。2015年,美聯儲在危機后首次加息,上調聯邦基金利率25個基點,貨幣政策趨緊。各國隨之跟進,中國貨幣發放增長同樣在收窄,2017年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9.2%,同比下降2.3%,明顯采取了更加穩健的貨幣政策。[1]在這一背景下,經濟一體化和保護主義、封閉主義等思潮形成了矛盾,美國更是在特朗普的帶領下與中國發生了貿易戰,導致世界多國受到影響。面對這種形勢,日本開始提高消費稅,出現了國家經濟衰退的現象。而歐洲國家經濟逐步復蘇,伊斯蘭國則處于戰爭中。面臨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主要經濟體間的聯盟將逐步瓦解,給世界經濟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三)新興經濟體迅速增長
中國從2011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近年來聯合其他新興體一同加快國家建設與發展,保持了強勁的經濟增長態勢。二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中,中國貢獻了1/3。自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貢獻率一度高達50%。2017年,中國GDP總量超過80萬億元,全年增速6.9%,整體經濟形勢穩中向好。與此同時,印度經濟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大宗產品價格逐步復蘇,2016年一度高達6.6%。而俄羅斯、巴西等國家也相繼走出經濟衰退狀態,印尼、泰國、越南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也較好。在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中國與130個國家成為貿易伙伴,美國僅有70個。在世界經濟中,中國成為重塑世界經濟規則的重要力量,已經成為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和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貿易占全球的15%,制造業則占據1/4,人民幣占SDR貨幣籃子比重約11%。聯合國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計劃與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擁有相同的宏觀目標。相比較而言,在發達經濟體中,日本經濟依然處于低迷狀態,經濟增速2017年僅1.5%,歐盟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尚未出現較大起色。因此,從世界經濟走勢來看,中國將聯合新興經濟體取得快速發展,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
三、世界經濟走勢下中國政策選擇
(一)保持內部發展動力
中國之所以能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取得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由于中國近年來在經濟、國防、科技等各領域取得了持續發展,中國在共享經濟、互聯網經濟、智能支付、高鐵、工程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引起了世界矚目,這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在未來世界經濟發展中,新經濟、新技術將不斷出現,各國需要完成由舊經濟向新經濟的過渡。虛擬經濟逐步脫離實體經濟,甚至占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大部分,容易引發經濟失衡,導致國家發展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矛盾。面對這種挑戰,中國只有制定穩健的政策,持續增強國家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地防范外部沖擊,持續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在各行各業,國家都在推行轉型升級改革,堅持推動各行各業更好地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
(二)推進全球務實合作
在世界經濟逐步復蘇的過程中,各個大國都希望走在世界前列,在“強權時代”掌握更多的優勢。在這一背景下,大國間的博弈逐漸升級,甚至會發生無法避免的沖突。在這些國家中,美國的保護主義最為突出,將本國利益凌駕在他國之上,未來會給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無法預估的影響。面對這種局面,中國應持續推進全球務實合作,在周邊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倚重自己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身的市場和資金等優勢,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完成良好金融秩序的創建,共同應對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此消彼長的矛盾與沖突。[2]正因如此,在對外政策中中國需要體現大國胸襟,從大局出發倡導國家關系平等化、民主化,提出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體現與美國等國家不同的處事風范。
(三)加快海外投資布局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逐步分化的世界經濟走勢下,中國還要抓住機遇,加快海外投資布局,達到持續擴大中國經濟規模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推動企業轉型升級,采取集約經營模式保證經濟發展質量,在獲得更多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社會效益的創造。采取這種布局政策,中國則能在經濟壯大的同時更好地承擔國際責任。面對世界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形勢,中國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世界減貧的政策,并在美國推出《巴黎氣候協定》的關鍵時刻表示繼續履行承諾,對多邊體系進行堅定不移的維護。2016年,中國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億美元,向世界提供公共品。正是由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能夠秉持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才能為中國海外投資合理布局指明方向。
(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中國從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取得了4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如果能夠持續10年保持經濟增速5%以上將創造新的世界歷史。而中國無論發展到怎樣的程度都將倡導國際關系平等化,保持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成為世界新秩序的維護者。為此,中國還要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憑借自身大宗商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的地位引導國際規則向著公正、和平的方向發展,促使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得到持續增強。[3]正如中國憑借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機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建設一樣,只有采取這些措施參與國家規則制定,才能使新興國家與周邊國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世界經濟的穩步發展。
四、結語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經過了長達近10年的發展,世界經濟逐步步入復蘇階段,而主要經濟體間呈現出分化趨勢,新興經濟體則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面對這樣的走勢,中國還要保持內部發展動力,以便持續取得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國家間的務實合作和海外投資布局。在此基礎上,中國才能更多地參與國際規則制定,肩負起推動世界經濟穩步發展的責任。
(作者單位為南開大學)
[作者簡介:夏雪玉(1990—),女,四川簡陽人,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世界經濟。]
參考文獻
[1] 賀力平.新時代世界經濟新趨勢及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18(03):21-22.
[2] 趙云峰.基于世界經濟再平衡視角的中國政策應對研究[J].經濟界,2015(04):54-56.
[3] 朱光耀.世界經濟挑戰與中國政策的著眼點[J].中外管理,2013(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