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璇
摘 要 本文以河北省貧困縣農業發展現狀為例,構建評價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河北省40個貧困縣農業發展概況進行評價,依據因子分析結果將17個指標劃分為基礎生存條件因素、農業可持續發展因素、發展性水平因素和工業輻射作用因素這4個主要評價因子并計算出綜合得分,運用ArcGIS10.5軟件采用自然斷裂法將得分結果分為上游、中上游、中下游、下游發展水平4類并實現數據可視化。結果表明,河北省40個貧困縣農業發展水平的主要影響因子為基礎生存條件因素和工業輻射作用因素,空間上整體呈現出貧困縣集中連片,農業發展水平南優北劣、東快西慢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未來農業發展的路徑建議。
關鍵詞 貧困縣 農業發展 指標體系
2015年,《在“十三五”時期加快實施800個產糧大縣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建議》中提到:“占全國糧食總產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國800個產糧大縣中,國家級貧困縣卻超過百個,貧困人口達3600萬。”[1]由此可見,在我國扶貧攻堅的道路上,貧困縣的農業發展問題始終是核心所在。本文以我國重要糧食主產區之一的河北省的40個貧困縣為例對其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并結合首都功能和雄安新區建設背景,從基礎建設、產業集聚、工業輻射等方面對其未來農業發展路徑進行初步探索。
一、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區概況
河北省是中國的重要糧棉產區。2015年,河北省總人口7424.92萬人,氣候條件較為適宜,病蟲害發生較輕,糧食總產量3363.8萬噸,糧食播種面積6392.5千公頃,在全國31個省份(未含兩個特別行政區和臺灣)中排名第五。[2]總體看來,河北省呈現出地形地貌多樣、區域差異明顯、糧食產量靠前的區域特點。探索其未來發展路徑,無論是對省內農業還是對我國其他糧食主產區的貧困縣未來的發展都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二)數據來源
本文以河北貧困縣農業發展概況為研究對象,以河北省40個貧困縣為研究單元,建立評價研究區農業發展概況的指標體系。文中數據均來源于《2016中國縣域統計年鑒·縣市卷》和《河北省農村統計年鑒》。結合河北省農業發展情況和前人研究成果,選取了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國民經濟實力、居民生活水平、工業輻射作用4個一級指標,以及包含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等在內的17個二級指標(見表1)。
(三)研究方法
第一,因子分析法(FA)。主要是利用降維的思想,由研究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表示成少數的公共因子和僅對某一個變量有作用的特殊因子線性組合而成。進行因子分析前首先需要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然后判斷是否需作因子分析(相關矩陣檢驗r>0.3;Bartlett檢驗P<α;KMO檢驗,KOM一般水平>0.7);其次根據特征值>1確定因子個數;然后考察因子可解釋性,必要時進行因子旋轉;最后根據因子系數求出各樣本得分。本文主要運用SPSS22.0對樣本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自然斷裂分類法(Jenks)。自然斷裂法是Jenks提出的一種地圖分級算法,認為數據本身有斷點,可利用數據這一特點分級,以實現類內差異最小、類間差異最大的效果。
二、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結果
河北省貧困縣農業發展概況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相關矩陣大部分r>0.3,KMO檢驗值為0.819(>0.8);sig=0.000,Bartlett檢驗拒絕原假設,為單位陣的可能性小,適合作因子分析。
累計貢獻率達79.71%(>75%),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個,對原數據的解釋性較好。由于旋轉后各因子的解釋性更強,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表(見表2)。
由表2可知,第一個因子(F1)中化肥(X5)、糧食總產量(X1)、農業機械總動力(X4)、農業增加值(X3)、小學生在校人數(X14)、戶籍人口(X12)和醫療機構床位數(X13)載荷較大,因此將F1命名為基礎生存條件因素。第二個因子(F2)中第二產業增加值(X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X17)、地區生產總值(X8)、固定資產投資(X9)、公共財政收入(X10)載荷較大,因此將F2命名為工業輻射作用因素。第三個因子(F3)中公共財政支出(X11)、中等教育在校人數(X15)、肉類總產量(X2)載荷較大,這三個因子均能較好地代表當地發展型需求的滿足能力,因此將F3命名為發展性水平因素。第四個因子(F4)與設施農業占地面積(X7)有較大的正相關性,與農藥用量(X6)、戶籍人口(X12)、中等教育在校人數(X15)、小學在校人數(X14)等呈較大負相關,因此將F4命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因素。
(二)因子分析結果分區
本文將因子分析后的各地農業發展概況綜合得分通過ArcGIS實現可視化,過程中采用自然斷裂法將40個綜合得分分為4類。河北省貧困縣的農業發展水平空間分異明顯,總體表現出貧困縣集中連片,農業發展水平南優北劣、東快西慢的特點。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因子分析和數據可視化結果可知,河北省40個貧困縣農業發展水平差異明顯。其中,受基礎生存條件因素(F1)和工業輻射作用因素(F2)影響最大。主要影響因素為基礎生存條件因素,糧食總產量、農業技術水平越高,農業發展水平越高;次要影響因素為工業輻射作用因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第二產業增加值越明顯,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越強。
從具體貧困縣發展差異來看,受F1因子影響較大的縣主要為大名縣、魏縣、威縣和唐縣。它們大多分布在河北省西南側,主要受氣候條件、地理位置的積極影響較大。受F2正向影響的縣在空間上主要分為三個主要區域,首要影響區域是以雄安新區為中心的南皮縣、鹽山縣,其次是以河北省會石家莊為中心的平山縣、靈壽縣、行唐縣和贊皇縣,最后是靠近北京北側的豐寧縣、隆化縣、灤平縣和平泉縣。因此,在空間上具有發揮三處功能區工業發展輻射帶動作用的優勢條件。
因此,根據實證和空間分析結果,河北省貧困縣農業發展促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從基礎發展條件出發。對河北省西北部的貧困縣來說,當前應該努力完善貧困縣地區的教育、衛生和農業技術等生產生活條件,從技術手段上創新,以彌補氣候、地形地貌等不利條件對當地農業發展的阻礙,在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生活富裕。
第二,從工業輻射作用出發。河北省雖然是我國的重要糧食主產區之一,但也是我國的重要的工業產值創造區之一,在2017年,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在全國各省中排名第六。①因此,當地貧困縣農業的高效發展離不開產業融合的推動。從空間格局出發,可充分發揮雄安新區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建設優勢。[3]同時,可利用省會石家莊的工業發展優勢,帶動周邊平山縣、靈壽縣、行唐縣和贊皇縣的農業發展。
第三,從貧困縣相互帶動作用出發。從分析結果可知,河北省的貧困縣分布基本呈現出集中連片的規律,但除東南部貧困縣外,相互帶動作用較小。因此,各個貧困縣可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以上游、中上游水平縣帶動中下游、下游水平縣的模式,吸引農業經濟活動向所在貧困片區居中,促進貧困縣農業發展。
注釋:①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作者單位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何麗.對糧食主產縣脫貧問題之研討[J].糧食問題研究,2016
(06):21-26.
[2] 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于2015年糧食產量的公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5.
[3]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連旭.縣域農業經濟發展評價及空間分異研究——基于新疆83個縣面板數據的實證[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12):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