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有立足學情、順學而導,才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提高教學實效、提升學科素養的理想境界。
關鍵詞:學情;導思;素養;實效
“立足學情、提質增效”是我們一線教師永恒的教學主題。而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教學效果與預期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不乏學生方面的原因,但更與老師的教育教學方式有著緊密的聯系。拿我們政治科來說,課程內容理論性強,觀點抽象,不易被學生直觀把握。因而在教學上我們往往是立足教材,努力去尋找一些典型的素材,分析講解佐證教材的觀點。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對學生思維過程重視不夠,把教師的思維過程誤以為就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即老師替代了學生的思維過程,這樣往往導致課堂教學與學生思維是錯位的,甚至是脫節的。全國卷側重對素養的考查,我們的課堂顯然不能僅是教教材、教知識,而應從知識向能力、向素養去立意,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培養理性思維能力,是提高教學實效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就需要教師立足學情,科學駕馭教材內容,找準教學內容與學生思維的結合點,從身邊實際、從社會熱點中挖掘素材,多角度引導學生思維,滲透思維能力的培養。
下面,我結合哲學《用發展觀點看問題》這堂課,談談在教學中是如何引導學生思維的。首先,本課從考綱上來說有兩個考點:一是事物發展的趨勢、道路,二是發展的狀態。一個是教學重點,一個是教學難點。內容多,要在一節課內完成這部分教學內容,有一定難度。其次,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文科生,學生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感興趣,思維的組織性、批判性和獨立性已明顯加強,他們不喜歡那種一味“灌"的教學方法,更樂意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基于學情,我選擇了“情境創設——問題引領——自主學習——拓展探究”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的重心立足于引導學生思維探究,發揮其主體作用,在學生思維過程中引導他們生成抽象的哲學觀點,打造思維化課堂。為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課堂思維時間,我改變了以往多素材論證的做法,整堂課圍繞著阿里巴巴這一典型案例,一例貫通,多角度挖掘案例。
下面我側重介紹一下是如何啟發學生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在教學難點的處理上,針對學生對新生事物比較感興趣的特點,我選了一則時效性極強的科技新聞來設置情景——那就是課前一周剛剛在杭州上線的“阿里巴巴無人餐廳”短視頻。在學生看完視頻后,我分層列出三個探究性問題。①從傳統餐廳到智能餐廳,是一種發展嗎?②如果開元盛世廣場里有這樣的智能餐廳,你會去體驗嗎?為什么?③你認為智能餐廳的發展會一帆風順嗎?為什么?
這三個問題是為了對應學生需要掌握的三個抽象的哲學觀點的。按考點要求,這部分知識學生要明確新事物的概念,理解事物發展為什么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教材觀點表述抽象,我想通過“智能餐廳”這個具體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先形成感性認知,再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維,真正理解、內化抽象的哲學觀點。
課堂上,這個視頻一播,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也順理成章地打開了他們思維的閘門。學生針對這三個問題,熱烈討論,各抒己見。問題一相對簡單,學生通過討論,基本能形成共識,那就是智能餐廳吻合了智能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必然具有……,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由此實現了對新舊事物的區分。問題二的探究中,同學中出現了意見分歧。絕大部分同學都說會去,原因是它新穎、省時、便捷等等,基于學生的這些想法,只需在課堂上稍加引導,就可以歸納出新事物為什么必然戰勝舊事物的三點原因。比如這些優點是相比于傳統餐廳而言的,這就說明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另外你喜歡這些優點,說明新事物更能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等等。這些抽象的哲學觀點,如果硬去背的話很難記住。但是通過這樣的素材探究把它導出來理解起來卻很容易。
出乎意料的是,有位同學非常明確地提出他不愿意去,理由是他去吃飯不在乎時間,他享受的是被別人服務的過程。他這不同觀點的提出非常有意義,把同學們的思路引向另一個角度,盡管我們看智能餐廳有很多優點,但是相比于傳統餐廳還是有一些不足的。同學們在他這個想法的基礎上也紛紛去思考,如果我沒有支付寶呢?如果是老年人呢?不同客戶群對這新事物的接受度一樣嗎?學生這樣的發散思維,很明確地又能導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是一個曲折過程的三點原因。這個環節,通過三個問題的引領探究,學生能分析出智能餐廳有優點、發展有競爭、有阻力。并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于探究中理解、內化知識。同時學會了用辯證觀點看問題。較好地實現了我之前“情景設置——問題導思——思維碰撞——實現目標”的教學預設。
對于教學重點的突破,我選了“阿里巴巴上市之路”的一段素材,也精設了三個問題來引導思維:①阿里上市是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是怎么實現的?②這說明量變和質變有什么樣的關系?③阿里上市后會停下前進腳步嗎?
設問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第一個問題在經濟模塊我們學過上市公司,學生知道上市是一種根本性質的變化,在預習的基礎上很容易就能區分出量變和質變。通過后面這兩個問題,基本上能整體把握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但作為教學重點,僅是整體把握是不夠的,有時試題考查的很細微。為了強化觀點,澄清答題過程中的誤區,我又設置了三個拓展性問題:
①量變是如何引起質變的呢?②有量變就必然有質變嗎?③沒有質變有發展嗎?質變就是發展嗎?學生在問題的思考探究中,明確知識誤區,加深理解,體會到分享的喜悅感,實現了教學重點的突破。這節課上下來,感覺通過這一系列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明顯被調動起來,他們能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中深入理解抽象的哲學觀點,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遠比以前老師一味講,學生被動聽的效果要好很多。“為學之道,必本于思”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構建高效課堂的要求,也是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
作者簡介:董麗玲,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培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