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宏宇 李秀 周青
摘要:隨著識字教學的不斷發展,字源識字法日益受到一線教師的關注與重視。字源識字法作為一種科學有效的識字教學方法,它與其他識字方法并非相互獨立的關系,而是和諧有機地相互聯系著。字源識字法可以融合多種識字方法進行教學,豐富教學形式,鞏固教學效果。
關鍵詞:字源識字法;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
一、 巧妙集中,連字成串
字源識字法可融合集中識字法進行集中識字,這一融合可以是每課生字的集中學習,也可以單元整體識字,甚至是一個階段的綜合復習或識字的專題學習。在對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進行期末識字專題復習時,便可以以“漢字王國”為主題,帶學生走進“人體迷宮”“植物樂園”“生活會館”和“動物世界”。以“人體迷宮”為例,在生字表中找出與人體有關的字,并進一步歸類呈示“人、從、眾、大、老、子、文、見”等表示“人體形態”的漢字圖片,讓學生在“做一做”與“猜一猜”的互動中形象地感知漢字。在對人體有整體的感知后關注身體的局部,走進“頁(頭)、手、足、寸、尺”等“身體器官”,然后選擇班級學生熟悉的頭像聚焦“口、耳、目、自、牙”等“頭部器官”,讓學生在同學之間的相互觀察中興致盎然地尋找自己和同學身上的文字。與學生自身有關的漢字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后系統地總結與手、足、身體等有關的字,通過形象的圖片了解男()女()的字源字義,認識家譜中的人物,并通過對女的認識,去尋找家譜中的女性,初步了解女字旁的漢字大多與女性有關。
我的一家
二、 合理分散,融于語境
字源識字法可融合分散識字法進行分散識字,將字源識字法寓于文本中進行識字教學。例如,部編一年級下冊第6課《樹和喜鵲》一課的“招呼”一詞就可以在“每天天一亮,喜鵲們嘰嘰喳喳叫幾聲,打著招呼一起飛出去了”一句中理解記憶,通過想象呈示打招呼的對話情境,體會“招呼”手、口并用的交際狀態,在文本的語境或留白中理解字義。部編二年級上冊第23課《紙船和風箏》一課,“紙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門口”與“風箏乘著風,飄哇飄,飄到了松鼠家門口”兩句中的“漂”與“飄”就可以將字源識字法寓于文本中進行同音字的區分,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有水水上‘漂,有風空中‘飄”,從而達到識字效果。
三、 同族聯系,提高效率
字源識字法可融合字族識字法進行同族字的教學,將同為一族的生字據形聯系,拓展識字。例如,全國字理教學研究中心理事長黃亢美教授執教的“手字家族”一課就是將與手有關的部首進行系統總結,挖掘漢字的內涵,在字源識字法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字族識字,將字源識字法與字族識字法有效地融合,達到了系統、科學而又高效的識字效果。諸如此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自主開發“人字家族”“足字家族”等主題,進行字族歸類識字。
四、 部件歸類,舉一反三
字源識字法可融合部件識字法進行同部件的漢字教學,將具有相同部件的漢字進行聯系,舉一反三,開拓學生思維。漢字中同一部件通常作為偏旁出現在很多漢字中,著名文字學家周瑞宣教授這樣概括此類現象“在同一個字當中,某一個偏旁每重復使用一次,意思就加強一次。一般最多重復四次,意思就十分強烈。”例如,口()即嘴;哭()指“悲痛出聲,聲淚俱下”,兩口并現,意思加強一次;品()從三口,以口代指人,表示眾多,意思更進一層;囂()表示眾口喧囂,意思最為強烈。再如,又()表示一只手;雙()指一只手擒獲兩只鳥;桑()中用三只“手”表示桑葉,綴()里用四只“手”表示綴聯,隨著偏旁數量的增加,意思逐漸加強。
五、 引入字謎,激發興趣
字源識字法的識字教學可融合字謎識字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思考漢字造字理據的同時認知漢字。除了教材中的現有字源謎語資源,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根據漢字的造字字源創作或搜集字謎,幫助學生理解字義。例如,教學部編二年級上冊第9課《黃山奇石》時,教師可以出示謎語“一個人在山間,從不和人見面;可以不吃也不喝,傳說活到千年”幫助學生識記“仙”的字形,感知“仙人”的形象。
六、 配合注音,加強效果
字源識字法也可以配合注音識字法進行識字教學,密切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鞏固拼音教學……例如,蚌埠市第二實驗小學楊揚老師在執教《ang eng ing ong》第二課時,以“羊”為例,簡介象形字與甲骨文,巧妙引用羊的字源演變()將拼音教學與識字教學有效鏈接,字源識字法的引用也成了課堂上的一大教學亮點。
字源識字法與小學識字教學常用的七大識字教學方法的有效融合充分驗證了其與多種識字方法融會貫通,和諧共榮的發展態勢。字源識字法溯古傳今,在漢字識字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亢美.漢字學基礎與字理教學法[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4.
[2]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關宏宇.小學語文字源識字法教學研究[D].吉林:北華大學,2016.
作者簡介:關宏宇,李秀,周青,安徽省蚌埠市,北京師范大學蚌埠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