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夾竹桃》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狀物散文,作者季羨林先生學貫中西,被譽為“學界泰斗”。季先生的散文,“質樸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細細研讀這篇文章,發現樸素無華的文字背后,竟藏著多處智慧的火花,看似平平淡淡,實則匠心獨運。教學中,我運用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悉心揣摩,去體會和品味夾竹桃的花色奇妙、韌性獨特以及花影迷離的特點,去感悟季先生對夾竹桃所懷有的獨特而深厚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夾竹桃》;學界泰斗;散文
一、 比較語序,體會語意的細微差別
課文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這樣寫道:“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這句話是季先生對自家院子里14種花從春天開到秋天五彩繽紛、絢爛多姿的景象的贊美。而第4自然段“然而,在一墻之隔的大門內,夾竹桃卻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這一句則寫的是夾竹桃頑強的生命力,它敗了又開,黃了又長。通過細讀比較,我們發現前者是“花開花落”,先寫花開再寫花落,強調的是一年三季,五彩繽紛的花各自精彩地登場又迅速地謝幕,給人一種花美花艷卻青春短暫的感覺;后者是“花落花開”,先寫花敗再寫花開,落了之后還有,黃了之后又生,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生生不息的感覺。這兩處的比較,學生發現詞語順序一旦變化,語意也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樣就更好地體會了夾竹桃花開不敗、花開三季的頑強韌性。
又如:課文第4自然段有兩句寫夾竹桃花期長,有韌性的特點。一句是:“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還有一句是:“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乍一看,覺得都是一個意思,一樣的作用。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我們發現,前一句強調了季節的更替,環境的不同,夾竹桃始終如一地堅持開放,它能適應各種環境,每一天都堅持開放。后一句則強調了夾竹桃從春天的花陪到秋天開放的花,它花期特別長,什么花都陪伴。細讀之下,發現還是有一些差別的。作者將強調重點不同,中心意思卻相近的兩句話放在一處進行疊加,語意更突出,情感更充沛!不得不感嘆季先生樸實的文字的藝術張力啊!
二、 比較花香,體會感情的深淺不一
課文有兩處寫花香,一處寫的是夜來香的香味,“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時候也不會忘記的。”還有一處寫的是夾竹桃的香味,“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我引導學生多次比較閱讀、感悟后發現,同樣寫花香的濃郁,前者用的是“熏透”,表現出花香很濃,四處彌漫,彌漫了整個庭院,強調的是夜來香的香氣散發的到處都是。后者則用了“毫不含糊”“濃濃烈烈”以及“襲”這三個詞,同樣也寫出了夾竹桃香氣很濃郁。但比較閱讀,我們又發現,一個“襲”字更傳神地寫出了夾竹桃香氣的主動性,對人的攻擊性。夾竹桃的香不是悠悠地散開,而是沖著人撲面而來、撲鼻而來,真的是花香襲人。作者為什么會覺得夾竹桃花香襲人?其根本原因就是作者對夾竹桃情有獨鐘。正是源于這份喜愛,他才會被這濃烈的夾竹桃的花香吸引,才會長時間流連,也才會產生后文三處精彩的幻想。同樣寫花香濃,季先生的文字表達卻一點兒也不同。我們通過反復閱讀、比較討論中懂得了作者對夾竹桃的深深的喜愛之情。
三、 比較寫法,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
1. 對比映襯的寫法
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結合起來教學,我們發現第3自然段作者用180幾個字,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年三季14種花開的繁盛景象。院子里有時“花團錦簇”,有時“五彩繽紛”,有時花香四溢,作者竭盡能力鋪陳渲染,展現了一幅百花爭艷的熱鬧場面圖。而一墻之隔的夾竹桃呢?它只是“在那里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了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了一嘟嚕。”它“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一邊是百花爭奇斗艷,一邊是唯一的夾竹桃;一邊是花開花落,你謝我開,爭著比美;一邊是一聲不響,始終如一,花開不敗。無須對文本作過多的分析,只需將這兩段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學習,自讀自悟,學生自然就懂得了這一處的寫作特色——對比映襯,同時也領略了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于是,我適時讓學生進行朗讀,大家讀得是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在有聲的朗讀里,夾竹桃那可貴的韌性卻在文字間靜靜流淌,也在學生的心里靜靜地流淌……
2. 虛實結合的寫法
課文第2自然段與第5自然段同樣都是寫夾竹桃產生的聯想。第2段先寫夾竹桃的花色奇妙,一紅一白,由紅想到“火”,由白想到“雪”,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先實再虛,虛實結合,相映成趣。第5段,由夾竹桃的影子想到地圖、荇藻、墨竹,想象更大膽、更有趣。不僅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也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先實再虛,虛實結合,句式相近,氣勢增強。再仔細比較,發現前者抓住了夾竹桃的紅、白兩種顏色(色)來進行聯想,學生在領略夾竹桃花色奇妙時多了一份興致;后者則是抓住了月光下的夾竹桃參差迷離的景象(形)展開了聯想,學生在品味季先生文字童真童趣時更驚嘆于他超凡的想象力和睿智的表達方式!學習至此,學生的興致也愈漸濃郁,學生的情感也即將噴涌而出,此時我安排一個仿寫,真是水到渠成,花開有聲……
看似平淡,實則智慧。季先生的《夾竹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的啟發實在是太多了。這篇課文這樣的比較學習,讓我和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季先生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力,大家學得趣味盎然,學得實在有效!
作者簡介:孫靈,江蘇省鎮江市,鎮江市丹徒區西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