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榮
【摘要】目的 探討尿毒癥血液透析治療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尿毒癥并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應用綜合護理方法,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變化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綜合護理應用與尿毒癥血液透析治療中,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值得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尿毒癥;血液透析;心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2..01
尿毒癥是一種發病率非常高的腎內科疾病,疾病發生原因主要為腎功能不全[1]。尿毒癥的發生會損害患者征程內分泌功能,并且在臨床行血液透析治療時,也會因治療過程發生多種并發癥而影響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尿毒癥透析治療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關鍵。本次研究就探討了尿毒癥血液透析治療過程的護理干預方法及對患者心理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尿毒癥并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臟器功能損傷及精神疾病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2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41.2±3.6)歲;對照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0.8±3.4)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在血透治療期間給予患者常規護理,主要是監測患者治療過程機體各項指標情況,發現異常時及時報告給醫師。
觀察組則給予患者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患者入院后對患者進行疾病評估及健康宣教,為患者講解疾病基本知識以及血液透析治療方法,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知度,進而緩解患者及家屬不必要的緊張,提高配合度;(2)針對患者血透治療前頻發緊張、焦慮等不良心理,需要相關的醫護人員在治療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訪視,為患者講解血液透析治療操作、透析前準備、透析中注意事項、透析治療可達到的效果等,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情緒。針對病況嚴重的患者,溝通時注意措辭得當;(3)護理人員應會及時準確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與提高患者及家屬的認識[2]。如果在第一時間無法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可向護士長或其它護士請教,盡可能滿足患者及家屬的了解需求;(4)為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環境,如保證病房通風、病房環境的整潔安靜。在病房或者醫院基礎設施上張貼標識,給患者及家屬提供指導;(5)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各種管道的護理,認真記錄患者尿量變化及引流管通暢情況,針對導管扭曲、堵塞、受壓等問題需及時處理,保證管道通暢;(6)鼓勵患者多適應動物蛋白豐富的食物,保證患者的透析治療
期間有充足營養攝入,避免患者出現運動過度及疲勞的情況。
1.3 觀察指標
使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與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及抑郁評分情況,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焦慮及抑郁程度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焦慮、抑郁評分均下降,但觀察組評分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尿毒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疾病容易反復發作,且疾病還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會造成巨大的威脅。在尿毒癥的治療上,常常采取血液透析治療的方法,但是在血透治療時,因為各種并發癥發生、治療費用等諸多方面因素影響,患者常常會出現焦慮及抑郁的影響,這樣勢必對患者疾病的治療不利[3]。為此,在尿毒癥行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一定要做好患者的護理干預,以保證疾病治療效果。
尿毒癥血透治療過程,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方式,可通過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讓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及勇氣,且健康教育還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進而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焦慮及抑郁改善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這充分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行血透治療的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在尿毒癥行血液透析治療過程,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可以顯著緩解患者的焦慮及抑郁心理,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郝思琴.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29(23):3650-3652.
[2] 鮑耀平.分析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1):289-290.
[3] 蔣利華.護理干預對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分析[J].醫學信息,2015,6(30):171-17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