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梅
【摘要】目的 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患者中開展延續性護理的效果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術后患者10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50)和常規組(n=50)。常規組接受常規出院指導,實驗組接受延續性護理,統計并對比兩組干預效果。結果 實驗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等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SAS評分(32.2±5.3)分,顯著低于常規組的(46.7±8.3)分。結論 針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自護能力,獲得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關鍵詞】冠心病:PCI術后;延續性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2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阻塞或狹窄引起的,患者供血區心肌會出現缺血、缺氧、壞死。PCI是臨床中治療冠心病的重要術式,其能夠使患者動脈閉塞狹窄或閉塞的情況得到快速、有效改善。相關研究認為,針對冠心病PCI患者開展有效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效果,促進術后康復,但在常規護理中患者出院后將無法獲得護理干預,護理的系統性、延續性無法保障。基于此,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術后患者100例,對其中50例開展延續性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PCI術后患者10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50)和常規組(n=50)。常規組包括女23例、男27例;年齡范圍43~76歲,平均(51.4±5.7)歲。實驗組包括女24例、男26例;年齡范圍45~76歲,平均(51.6±6.2)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出院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用藥方法、劑量、不良反應,同時要求患者定期復查。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延續性護理,具體內容包括:(1)構建護理小組:成員包括主任醫師、主管護師、護師,共同對延續性護理措施進行制定,安排1名小組成員于患者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進行家庭訪視,期間對患者進行專業指導。(2)延續性護理內容:家庭訪視過程中,對冠心病病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進行介紹,告知患者堅持“低鹽、低脂”飲食原則,同時嚴格戒煙戒酒,并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量,防止出現便秘。告知患者按時按劑量用藥,用藥期間注意是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出現異常后立即到醫院就診。患者接受PCI手術后,較易出現焦慮、緊張、易怒等情緒,并對術后康復產生影響。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并依據患者情況開展針對性疏導,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心態,通過運動等方式放松身心,但運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出現不適反應。建立微信平臺,通過微信發布相關疾病知識,患者可通過平臺進行提問,護理人員應耐心解答。
1.3 觀察指標
統計并對比兩組自護能力評分,包括自我責任感、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等四個維度,分值越高則自護能力越強。干預前后應用SAS評分患者焦慮情緒,分值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自護能力對比
實驗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等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SAS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SAS評分(32.2±5.3)分,顯著低于常規組的(46.7±8.3)分。
3 討 論
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見術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勢,冠心病患者PCI術后仍需接受藥物治療,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很大程度上影響手術效果和預后[1]。同時冠心病PCI患者術后交易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這對于患者康復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提升患者依從性,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對于冠心病PCI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重要價值[2]。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其將醫院護理服務有效延伸至患者生活中,保證了護理干預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本研究中,實驗組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等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可見,針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開展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升患者自護能力,獲得了患者的廣泛認可。
參考文獻
[1] 楊 婷.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內介入術后患者效果評價[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21):3378-3379.
[2] 劉海然.我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出院患者延續性護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9):1249-1253.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