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松
【摘要】總結筆者治療頭痛的經驗:外感風寒型以頭痛緊束感,得溫得按痛減為主癥,羌活沖和湯加減;瘀血阻滯型,以頭部刺痛固定不移為主癥,通竅活血湯加減;肝陽上亢型以頭脹痛為主癥,天麻鉤藤飲或并杞菊地黃湯出入。
【關鍵詞】頭痛;辨證論治;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2
頭痛之為病多見于外感風寒、瘀血阻滯、肝陽上亢三種證型,分述如下。
1 外感風寒型
頭痛緊束感,得溫得按痛減,得寒加重,冬春多見,夏秋少見,或伴有鼻塞流清涕,身痛,項背強痛,舌質紅,舌苔薄白,此型多發于稟賦薄弱之體,感受風寒之人,風寒外感,清陽不能外展,氣血凝滯,不通則痛,治以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法,羌活沖和湯加減:羌活、黃芩、防風、白芷、細辛、川芎、生地、蒼術、藁本、葛根、藿香、甘草、生姜、大蔥。
病案舉例:
例一:李××,男,52歲。因頭痛三天于2016年11月28日來診?;颊呓鼛啄陙?,每年均在十一月底天氣乍冷時,發作一次頭痛,均用羌活沖和湯加減治愈,近三日以來,頭痛呈緊束感,得溫得按痛減,得寒加重,伴有項背部疼痛,舌質紅,舌苔薄白,查腦血流圖,大腦前動脈及基底動脈痙攣,證屬“頭痛”外感風寒型,治以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法,羌活沖和湯加減:羌活、防風、白芷、川芎、蒼術、藁本、葛根、藿香、蔓荊子各10克,黃芩、生地、桂枝、甘草各5克,細辛2克,生姜三片,蔥三棵,七服后癥狀消失,囑避風寒,防外感,積極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力。
按:
氣血虧虛之人,稟賦薄弱之體,容易在季節交換之時,外感風寒,束薄氣血,令清陽不升,頭為諸陽之匯,陽氣被遏制,不能外展故頭痛呈緊束感,得溫得按痛減,得寒加重,多發于冬春季節,而鼻塞流清涕,頭身疼痛,項背強痛,亦系寒邪束薄,清陽不能外展,腠理郁閉所致,治以祛風解表,散寒止痛法,羌活沖和湯本為治療四時感冒常用方,方中用羌活、防風、細辛、白芷、川芎、蒼術等辛溫解表,祛風散寒,能解除因風寒濕引起的頭身疼痛,蔓荊子、葛根、藁本通達陽氣,祛風散寒,亦治頭身疼痛,姜蔥發散風寒,可加強本方解表的作用,少佐黃芩、生地以防風寒入里化熱,緩解諸藥之辛燥,然陰虛氣弱之人不宜應用該方,主證緩解后,可伍以太子參、黃芪等益氣扶正之品以善后。
2 瘀血阻滯型
頭部刺痛固定不移,晝輕夜重,婦女痛經,月經有血塊,性格多疑,甚則肌膚甲錯,舌質紫氣,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本證多見于氣虛推動乏力者,或痰濕郁久化瘀者,亦可見于外傷之后,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法: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紅花、赤芍、川芎、麝香、大棗、乳香、沒藥、青皮等。
瘀血型頭痛治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竅,其用藥原則多輕松靈動,避免滋膩粘滯,方中用多味活血化瘀藥,并佐以青皮行氣散結,以疏通腦竅,太子參、黃芪扶助正氣,促進瘀血之化解,更佐麝香活血化瘀,通關開竅,黃酒、姜蔥走表,玄參養陰增液散結,亦可促進瘀血之化解,麝香每天用量0.1克,分兩次服用,可將麝香放入滑石粉中研勻,用藥汁沖服,本方宜中病即止,后以活血化瘀類中成藥緩圖,以免活血藥過劑傷正。
3 肝陽上亢型
此型有三種病機,肝陽上亢重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與肝腎陰虛并重,肝腎陰虛重與肝陽上亢。
肝陽上亢重與肝腎陰虛、頭脹痛(暈),有時頭痛欲裂,眼球脹痛,噯氣呃逆,惡心嘔吐,面赤紅熱,耳鳴如雷,口干喜冷飲,急躁易怒,舌紅或見黃厚苔,脈弦數有力,此型多見于性情急躁之人,嗜酒辛辣之輩,憂愁思慮之際,急躁暴怒之后,臨床表現以肝陽上亢癥狀顯著,肝腎陰虛癥狀不明顯,治以平肝潛陽法,天麻鉤藤飲加減:天麻、鉤藤、石決明、磁石、杜仲、懷牛膝、益母草、炙遠志、炒梔子、黃芩、茯神、首烏藤。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能平抑上亢之肝陽,治療主證,磁石滋水平肝療耳鳴,黃芩、炒梔子清肝火,治療口苦煩熱面紅,杜仲、懷牛膝、益母草養陰血引火下行,首烏藤、茯神清熱安神,根據臨床具體情況,兩目干澀加白蒺藜平肝明目,惡心嘔吐伍入代赭石平肝降逆和胃。
肝陽上亢與肝腎陰虛并重者,頭脹痛(暈)與腰膝酸軟,兩目干澀并重,可并見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以平肝潛陽、益腎養陰并舉,天麻鉤藤飲合杞菊地黃湯出入,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懷牛膝、益母草、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藥、山芋肉、茯苓、澤瀉、丹皮等,可佐以
潼白蒺黎平肝益腎明目,亦可少佐肉桂(后下)以引火歸源。
肝腎陰虛重與肝陽上亢者,可見頭脹痛(暈)較輕,腰膝酸軟,兩目干澀較顯,可并見面紅耳鳴,腰膝酸軟,兩目干澀,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以益腎養陰為主,輔以平肝潛陽,杞菊地黃湯合天麻鉤藤飲出入。
例:張XX,女,48。素來多愁善感,本次因事憂愁,出現頭稍脹痛,惡心欲吐,面紅耳鳴,腰膝酸軟,兩目干澀,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查腦血流圖,大腦中動脈、前動脈、后動脈痙攣,提示“腦缺血”。證屬“頭痛”,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以益腎養陰,平肝潛陽,杞菊地黃湯合天麻鉤藤飲出入:熟地、山藥各20克,磁石、石決明(均先煎)各30克,天麻、鉤藤、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蒺藜、沙苑子、炙遠志、枸杞子、菊花、山萸肉、茯苓各10克,肉桂2克(后下)甘草5克,7服后主證消失,磁石,石決明各減為20克,天麻減為6克,去肉桂,繼服10劑,唯余腰酸耳鳴,
上方熟地30克,去天麻,鉤藤,繼服10劑,癥狀基本消失。
肝腎陰虛與肝陽上亢并重者,可見頭部隱隱脹痛(暈),腰膝痠軟,陽痿早泄,雙目干澀,耳鳴如潮,面顴潮紅、舌紅少苔、脈弦細,治以滋陰降火、平肝潛陽并重,用杞菊地黃湯合天麻鉤藤飲出入,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藥、山芋肉、丹皮、澤瀉、黃精、益母草、懷牛膝、天麻、鉤藤等,可佐潼蒺藜益腎明目。
肝陽上亢型頭痛的基本病機是肝腎陰虧,不能平潛肝陽,或煩躁憂愁,嗜酒辛辣,至肝之陽氣上擾腦神明之腑,出現的以頭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肝陽上亢重于肝腎陰虛者,以頭脹痛(暈)欲裂為主要臨床表現,少見腰膝酸軟的肝腎陰虛癥狀,急則治標,平肝潛陽,清降肝火,用天麻鉤藤飲出入,可減杜仲、桑寄生等益腎之品,少佐肉桂以引火歸源,諸藥共用可令肝陽得降,肝火得泄,主證自去,然后必伍以山藥、山萸肉、枸杞子、杜仲、桑寄生等益腎之品,補腎以平潛肝陽,以防肝陽上亢舊疾復發。
肝腎陰虛重與肝陽上亢的,頭痛稍緩,以腰膝痠軟,陽痿早泄等腎陰虧損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以養陰益腎為主,用杞菊地黃湯少佐天麻、鉤藤等平肝潛陽之品。
肝陽上亢與肝腎陰虛并重的,治療平肝潛陽和養陰益腎并舉,天麻鉤藤飲與杞菊地黃湯并重,待頭痛緩解,前方可漸減量只至停用,后方可稍久應用,以益腎固本,預防復發。
肝陽上亢中的三種情況,可以相兼,亦可以相互轉化,如治療調養失當,可相互影響,遷延日久可經常發作,肝陽上亢型如發作日久治療失當,調理欠妥,可耗傷肝腎之陰,則肝腎陰虛癥狀亦顯,治療天麻鉤藤飲合杞菊地黃湯二方并重。如陰傷更甚,則以肝腎陰虛癥狀為顯,治療以杞菊地黃湯少加天麻、鉤藤即可。肝陽上亢之證,如再遇暴怒傷肝,可致肝陽暴亢,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惡心
嘔吐,口眼歪斜,煩躁抽搐,口角流涎等危侯,預后較差。
參考文獻
[1] 張月云,王欣霞.涼血平肝活血通絡方治療偏頭痛43例[J].河北中醫,2002,(9):656 1002-2619.2002.09.008.
[2] 路玉良,丁元慶.偏頭痛的中醫證候、病機與治療現狀分析[J].河南中醫,2010,(1):101-103.
[2] 宋桂葉.血府逐瘀湯治療瘀血性偏頭痛135例[J].光明中醫,2003,(5):19-20.1003-8914.2003.05.015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