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冬英 劉琳 周曉麗
【摘要】目的 探究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循證護理的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60例,以簡單隨機化法分組,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化護理,實驗組則接受循證護理,對比2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護理的結果。結果 實驗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疾病未好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護理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循環護理干預,可促進其預后的改善。
【關鍵詞】循證護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6..02
心肌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且患者的并發癥幾率較高,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為心力衰竭[1]。大量研究顯示,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有效護理干預,則可促進其預后的改善[2]。本文主要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循證護理的價值作分析,如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60例,以簡單隨機化法分組,每組均為30例。
實驗組中,其年齡范圍為55歲~75歲,年齡均值為(64.02±2.50)歲,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對照組中,其年齡范圍為53歲~76歲,年齡均值為(63.67±2.41)歲,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
本研究已被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或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2組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化護理。
實驗組則接受循證護理,具體為:
1.2.1 制定循證護理方案
由護士長帶領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的知識進行學習,在學習結束后,護理人員對自身的護理經驗進行分享,并討論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對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查找,并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對循證護理方案進行制定。
1.2.2 循證護理內容的實施
A:病情監測,強化患者心率、心律、呼吸、脈搏、血壓等的監測,若其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心動過速、陣發性呼吸困難、血壓水平下降等癥狀,則立即告知醫生處理。
B:心理護理,患者在入院后,即評估其心理狀態,針對性的實施心理疏導,為其介紹醫院以及醫護人員的情況,并例舉治療成功的案例,同時,在實施護理操作的過程中,應有條不紊的進行,不可出現情緒低落、急躁的情況,保持耐心以及細心,對患者的疑問及時解答。
C: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進食低熱量、低糖、低鹽低脂的食物,保持少食多餐的原則,避免增加其心臟和胃腸道的負擔。記錄24 h出入量,控制飲水量,喝水使用帶刻度的茶杯,入量為前一日出量加500 mL。
D:日常護理,觀察水腫消退情況,確保患者的皮膚出現完整以及清潔的狀態,加強其保暖工作,適當給予其按摩干預,從而防止其出現感冒、壓瘡等并發癥。
E:排便護理,遵醫囑予以緩瀉劑口服,排便床簾遮擋,囑咐患者在排便時,不能過度用力,避免其出現心肌梗死范圍增加以及心力衰竭加重的情況[3]。必要時予開塞露肛塞,病情允許床旁排便。
1.3 觀察指標
對2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干預后的疾病好轉情況(B型鈉脲肽下降則為好轉,B型鈉脲肽未下降或升高及死亡則為未好轉)進行觀察分析,同時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的差異性,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評價,總分為60分,包括十分滿意(40分~60分)、一般滿意(20分~39分)、不滿意(20分以下),其中死亡劃分為不滿意,以一般滿意度+十分滿意率作為總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通過SPSS 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 果
2.1 2組疾病好轉情況對比
實驗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疾病未好轉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心肌梗死是一種心內科疾病,其死亡率較高,經調查研究顯示,在心血管疾病中,50%以上的死亡患者為心肌梗死所致[4]。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若不能有效控制,則會導致其疾病不斷進展,使得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情況,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加強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循證護理,其是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將以往的研究經驗、證據在護理中應用,并與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相結合,從而對護理方案制定的一種護理方式[6]。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可獲得一定的價值,其中的病情監測,可及時發現患者的心動過速等疾病癥狀,及時告知醫生處理,從而避免患者出現猝死、左心衰竭加重的情況[7];心理護理則可舒緩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親切感,更好對護理干預進行配合;飲食護理可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攝入充足的營養進行保證,避免其心臟和胃腸道負擔的加重,且可對排便用力所致病情加重的情況進行控制[8];日常護理則能夠更好對患者出現壓瘡等并發癥進行預防,以此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循證護理的實驗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其疾病好轉(B型鈉脲肽下降)率明顯高于常規化護理的對照組,其病情未好轉(包括B型鈉脲肽未下降或升高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同時,實驗組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循證護理的應用,可有效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且可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較高價值,可提高患者疾病治療的效果以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以此促進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改善,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龐瑞雪.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的循證護理干預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32):96-97.
[2] 陳興萍,陳雪梅.N末端B型利鈉肽原對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及綜合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17-18.
[3] 劉 娜,孫 潔.超高齡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力衰竭35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1):87-88.
[4] 安文峰.優質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4):170-171.
[5] 于 英,商克勇,張艷芹,等.前位護理在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J].熱帶病與寄生蟲學,2014,43(3):179-180.
[6] 喬燕燕.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實施循證護理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67):219-219.
[7] 李 麗.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循證護理的臨床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2015,8(4):12-12.
[8] 李 莉.集束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 h內對患者預后效果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8):742-744.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