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從兒童本位視角出發,通過閱讀課程的目標架構、內容體系、整合經驗、三位一體評價四個方面,以繪本閱讀為載體,滲透于建構式課程相關主題中,融“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實踐摸索課程實施策略,提升幼兒閱讀經驗和能力,彰顯閱讀文化特色。
關鍵詞:探尋;兒童本位;閱讀課程
閱讀課程即悅讀課程。結合“完整兒童”課程理念,站在兒童本位的視角,積極探索閱讀課程自主性與整合性,將閱讀整合于建構課程相關主題,在日常活動、游戲活動、集體教學、家庭教育、社區服務中延伸。
一、 以兒童德育成長為點預設目標框架
“幼兒園課程要為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提供所需的關鍵經驗,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①在課程目標的架構中,以幼兒為主體,以基礎目標和特色目標為支架,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指南》中相關閱讀要求和目標來制定,彰顯兒童本位,感受閱讀的快樂。
以常態化的基礎閱讀目標為引領,確定以兒童德育成長為落腳點的特色目標,促進幼兒在閱讀中感受禮、德、智的重要,養成閱讀習慣和能力,增進親子關系。同時,與課程同步,在實踐中將禮、德、智滲透于日常活動,把核心經驗運用到一日生活中,用相應的德育行為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問題,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和個性品質,從而植根于心。
二、 以兒童年齡段水平為徑確立內容體系
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聚焦領域關鍵經驗,明確幼兒發展目標,基于幼兒原有經驗精選教學內容。”③因此,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通過圖書館、書店、園所已有繪本資源、電子平臺等渠道,找尋適合具有園本特色、符合年齡特點、有目標指向性的繪本內容,并通過教師的實踐,確定繪本相關核心經驗。同時,結合建構式課程相關主題,有效整合與補充。如根據大班年段發展水平和幼小銜接工作要求,利用繪本《一寸蟲》,整合《動感天地》主題,滲透科學領域的操作活動,在閱讀與游戲中,幼兒用一寸蟲去測量、記錄、分享,深化學習。
三、 以兒童生活經驗為始進行多渠道推進
課程的實施是課程行徑的軌跡,課程應在確保一日活動科學合理的基礎上,進行整合與多元化開展,體現課程多方面的價值,幫助幼兒積累更多德育新經驗。
1. 融主題活動激閱讀興趣
在課程實施中,把建構主題活動整合進繪本,以保證幼兒學習的系統性和深入性。通過多種實施途徑來激發幼兒對繪本的興趣,對主題活動的深入學習,相關學習經驗有效提升。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互動交往等讓幼兒獲得新經驗,提升教學效果。同時,教師注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不是單一的閱繪本,更是“悅”繪本,玩轉繪本。結合幼兒已有經驗,引導孩子在主題式的繪本閱讀中養成一定的閱讀習慣,用淺顯易懂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組織方式,悅享繪本。挖掘幼兒對主題內容的德育感知,萌發對繪本的獨特情感。
2. 展“三位一體”增無窮樂趣
“發揮教師在課程資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挖掘、篩選、利用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及園內可利用的資源。”④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開展“三位一體式”的閱讀模式,結合幼兒生活實際,提煉已有經驗,增加閱讀的快樂感。
首先,搭建閱讀平臺來助推內化外顯的閱讀場。結合各種節日、主題繪本等,積極開展“春﹒閱”“夏﹒誦”“秋﹒吟”“冬﹒演”等活動,讓閱讀課程通過各種方式呈現。
其次,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各階段幼兒閱讀能力和特點,有針對性選擇不同閱讀階段的策略。通過幫扶、陪伴、解惑、自主四個閱讀階段,有梯度地開展。與“蘋果媽媽故事會”“半小時爸爸”等家庭活動呼應,提出了“菜單閱讀”“父職伴讀”“童心共閱”的方法,為家庭提供了許多閱讀新思路。
此外,通過社區服務的形式向園外家庭“播送”閱讀理念和方法。與社區攜手開展“親子閱讀沙龍”“繪本漂流”“親子閱讀分享會”等活動,讓閱讀課程從家庭走向社區,繁花簇錦。
3. 研課程精髓獲一路芬芳
課程的實施亦是教師成長與收獲的過程。園通過以賽促研的方式,多次開展“青年教師繪本教學評比活動”;以“師徒結對”為源,開展團隊式集體研討,對繪本閱讀相關內容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舉辦“悅讀沙龍”,引領教師參與到讀書會,定期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書籍,立足核心經驗,提高教學有效性。
從課程建立到課程實施,一步一步推進,老師們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為主體,完善自己的教育行為,并把先進的閱讀理念和方法進行傳播,收獲成長。
四、 以兒童全面發展為本聚焦三位一體
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面鏡子,可以診斷、反饋課程的實效性。“評價過程是各方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過程。”⑤因此課程應建立多主體參與的課程評價機制,通過教師過程性評價、幼兒繪畫故事與記事評價、家長家園聯系卡評價、社區服務反饋單等方式,以教師、幼兒、家長、社區收集評價信息,從而促進課程的全面提升。
1. 多渠道了解家長對繪本閱讀的評價
通過家長電子問卷的形式,邀請家長對課程的開展進行評價,提出一定困惑和建議,幫助課程更有效深入的實施,建立《親子閱讀成長冊》,記錄《半小時爸爸的陪伴時間表》等,讓課程植根家庭。
2. 記錄性評價閱讀活動中幼兒的學習狀態
禮、德、智是抽象的,如何將成效展現,記錄無疑成為重要手段。評價的主體也應體現和關注師幼評價的互動性。通過記事任務、“閱讀工作坊”記錄、主題墻、角色表演中小觀眾投票、教師領域過程性記錄、續編繪本、小書蟲推薦、最佳閱讀導師、教師故事匯等形式,記錄幼兒的閱讀感知、體驗與狀態,促進幼兒多元閱能力發展。
3. 社區反饋體現閱讀活動的推廣價值
社區是開展閱讀課程的重要依托之一。同時也對課程的實施帶來更全方位、有挑戰性的評價。利用《社區服務反饋表》來反應閱讀活動的價值性,聆聽活動參與者和社區工作人員對我們課程內容與實施的建議。在推廣課程的同時,也進一步推進了課程的再優化。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站在兒童本位的視角下,建構園本課程,讓幼兒閱享童年。
參考文獻:
[1]浙江省關于全面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C].2017(11).
[2]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C].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
[4]劉秋紅主編.家園同步開展早期閱讀教育的實踐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183.
作者簡介:鄒麗君,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湖州市仁皇山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