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飛
【摘要】目的 研究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74例,抽取37例作為對照組,另根據配對原則抽取37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牽引治療,觀察組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對比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不良反應發生,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醫骨傷手法;中藥;椎動脈型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5..02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疾病,由頸部交感神經受內外在因素影響而導致頸椎受累,可引起患者出現眩暈、視力模糊等綜合癥狀,對其生活及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有必要立即給予其對應治療,確保其健康。本研究選取7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7例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74例,抽取37例作為對照組,另根據配對原則抽取37例作為觀察組。患者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平均年齡(37.5±1.3)歲;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37.4±1.4)歲。2組患者基線資料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牽引治療,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設置牽引重量,每天以30 min為宜。觀察組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具體內容如下:(1)中醫骨傷手法。針對患者肩部兩側肌肉及背部肌肉采用拇指按壓的方式進行按壓,每次10 min;同時針對風池穴進行按壓,協同牽引實施治療,將其下頜部采用前臂及手肘部進行固定,引導患者單側旋轉,后使用另一只手對患者脊椎棘突下側位置進行按壓,充分放松進步后采用雙手配合將其反向旋轉提拉,完成治療;(2)中藥內服。給予患者內服天麻鉤藤飲,由大棗、生姜、炙甘草各6 g、天麻、黃芪、枳實、陳皮、鉤藤、竹茹、半夏、茯苓、牛膝、山梔各10 g、石決明、珍珠母各30 g組成,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早晚溫服。2組均治療15天。
1.3 研究指標
對比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總有效率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經治療,臨床體征及癥狀均消失,肢體及頸部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體征及癥狀均得到緩解,肢體及頸部功能得到一定恢復;無效:患者經治療效果未能達到上述標準,臨床體征及癥狀未得到緩解,甚至存在加重跡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1.0中,計數資料以(%)表示,用x2檢驗,如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36/37),其中顯效30例、有效6例,對照組64.86%(24/37),其中顯效19例、有效5例,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660,P=0.00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00%(0/37),其中血腫0例、疼痛0例、肌肉痙攣0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2.43%(12/37),其中血腫2例、疼痛6例、肌肉痙攣4例,對照組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035,P=0.001)。
3 討 論
目前,臨床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多采用常規牽引治療,通過將牽引力作用于骨骼而達到治療效果,但治療過程中存在血腫、疼痛、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極易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故而應選用更為有效直接的治療手段。中醫治療各類臨床內外科疾病自古有之,通過按摩、針灸、推拿、中藥等多種手段治療疾病。中醫骨傷手法是中醫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推、拽、按、捺等手法作用于骨骼,使肢體變形復原位,從而達到治療效果。而天麻鉤藤飲則為治風劑,由大棗、生姜、炙甘草、天麻、黃芪、枳實、陳皮、鉤藤、竹茹、半夏、茯苓、牛膝、山梔、石決明、珍珠母等中草藥注組成,具有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之功效,配合骨傷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取得滿意效果[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升,血腫、疼痛、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明顯減少,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觀察其他學者對其開展研[3],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椎動脈型頸椎病治療過程中采用中醫骨傷手法聯合中藥內服具有顯著效果,能在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同時,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正祥,王海梁,李秀彬,等.經穴疏導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7,52(1):46-47.
[2] 程肖芳,曹雪梅,劉書田.內熱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改良ESCV評分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3):34-36.
[3] 盧 雄.中醫骨傷手法與中藥內服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效果[J].甘肅科技,2017,33(1):120-121.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