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杰
【摘要】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該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86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對照組施行常規治療,實驗組施行阿托伐他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NT-pro BNP水平和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血漿NT-pro BNP水平治療前和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血漿NT-pro BNP水平治療后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1.63%顯著少于對照組41.86%(P<0.05)。結論 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無癥狀心衰是指早期心衰或有癥狀心衰好轉后的無癥狀期。心衰臨床癥狀經常表現為胸痛、胸悶、乏力,呼吸困難及左心室功能障礙等。因其臨床癥狀常不明顯,不易引起醫患的重視,一旦發病,將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力衰竭前期的重視和治療能夠避免患者出現頑固性心衰,終末期心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通過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降低了患者的并發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該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無癥狀心衰患者86例,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3例。其中實驗組女20例,男23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5.48±6.52)歲;對照組女15例,男28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7.28±7.32)歲,對比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實驗組實施阿托伐他汀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治療、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洋地黃制劑等藥物治療。實驗組在上訴治療后給予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療,采用4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每日一次,療程為1年[1]。治療同時,要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囑患者定期來我院檢查,并為患者測定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NT-pro BNP水平及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進行檢驗,同時采用x2作為計數資料的對比。(P<0.05)對比有差異。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NT-pro BNP水平
詳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
見表2。
3 討 論
無癥狀心衰為主觀癥狀無心肌缺血、胸悶、胸痛,乏力、呼吸困難,且客觀癥狀存在左心室功能障礙的一種心衰類型,左心室射血分數低于50%,心力衰竭為Ⅰ級,為常見的慢性心力衰竭。其主要的表現為終末期器質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不重視治療,其預后效果差,死亡率高。其治療關鍵在于發病早期的治療,會減緩心衰的逐漸發展。而心肌梗死患者若能及時治療,可有效改善心功能[2]。阿托伐他汀為一種還原酶抑制劑,能夠改善患者的心肌肥厚,使患者體內的炎性細胞減低活性及凝聚性,同時還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抗氧化、改善內皮的功效。阿托伐他汀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以發揮其藥物作用,并且能夠抑制內皮素及血管緊張素的釋放,調節內分泌,藥物應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后可明顯減輕心肌重構,其抗炎作用可降低患者體內的炎性因子。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并降低腎上腺的濃度,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恢復心臟自主功能,減少患者猝死的發生[3]。
通過本研究對比分析,實驗組血漿NT-pro BNP水平治療前和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血漿NT-pro BNP水平治療后顯著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11.63%顯著少于對照組41.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治療心肌梗死無癥狀心衰應用阿托伐他汀可穩定或消除冠狀動脈斑塊,減少心肌再梗死和癥狀心衰的發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李紅梅,馮 品,張萬玲.丹參多酚酸鹽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對氧化應激損傷及炎性因子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7,39(12):1842-1844.
[2] 劉勝輝,霍玉娥,李 雅.阿托伐他汀強化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術后的療效及對正五聚蛋白3和中性粒細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影響[J].臨床急診雜志,2017(2):137-141.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