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琦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6-163-01
摘要 排球體能訓練中教練員必須根據項目特點以及對專項運動生理負荷的最大化與合理化平衡因素的理解及時調整運動負荷;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主要表現為彈跳力、移動速度和手臂揮臂擊球能力等三種身體運動能力,訓練中必須加強與專項技術直接有關的肌肉群(腰背肌、上下肌)訓練,加強協同肌和拮抗肌訓練,同時不可忽略加強小肌肉群訓練。
關鍵詞 排球 體能訓練 特征 基本方法
一、排球運動員體能特征
排球屬技能類集體對抗性項群中的隔網對抗性項目。排球運動員體能特征主要表現為:整體力量、彈跳力、專項速度、運動耐力四大因素:1、整體力量。排球運動員身體各運動環節協調一致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力量,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發力)和力量耐力三種不同類型,是各力量成分在專項工作中的綜合表現,它取決于身體各個部位肌肉力量發展水平。彈跳力、移動速度和手臂揮擊速度都是以力量素質為基礎。同時,高水平力量素質對于減少運動損傷也有重要意義;2、彈跳力。網上爭奪是排球比賽中攻防對抗的焦點,扣球和攔網是制勝的關鍵。運動員在身材大型化的前提下還要具備高水平的彈跳能力和跳躍耐力,用最快動作速率多次獲得騰起后最大垂直或橫向位移距離的扣、攔能力。所以它是運動員速度、力量、協調能力的綜合表現;或是運動員合理運用縱跳動作方法,有效利用各相關肌群的功能,充分發揮各相關身體素質的一種潛能;3、專項速度。低、中和高重心的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和改變方向移動的能力,是提高防守起球、移動攔網、跑動進攻效率的關鍵。運動員不僅要反應快、判斷好、身體重心改變方向和手臂控制能力強,而且還要具備極短距離的快速起動、移動和制動能力,以快球掩護為中心的各種跑動進攻戰術,更需要直線或變向的起動和跑動速度。另外,比賽中扣球和跳發球的效果取決于運動員跳躍高度和快速而有力的揮臂速度;4、運動耐力。排球項目屬于短時間、爆發式的身體運動被“輪轉制”和死球間歇等特點分隔開來的間歇運動。決定運動員的供能系統是以有氧耐力為基礎,無氧耐力為主導的,所需要的耐力是在適當間歇的情況下長時間保持穩定的強度能力。表現為頻繁移動、防守和攻攔跳躍的耐力,以保持移動速度和彈跳高度的穩定性。所以,運動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抗缺氧能力和抗酸性的耐受力,有助于長時間技、戰術訓練和長時間比賽時正常地發揮水平。
二、排球運動員體能訓練基本方法
排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主要應突出以下兩個方面內容。
(一)訓練強度最大化與合理化的平衡
運動負荷(不單指運動強度,而是個人所承受的最大負荷)最大化與合理化平衡訓練方法是針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狀況,使其在特定環境中訓練更得當、更有效,更貼近運動員承受度。從訓練結構上運動負荷對機體的刺激大刺激訓練的痕跡就深。在強負荷刺激下人對運動會產生記憶痕跡,記憶痕跡越熟練訓練效果就越好。但是長時間運動負荷最大化容易使人產生疲勞,控制動作的穩定性下降,容易出現運動損傷。運動負荷最大化與合理化的平衡是一種“且配”技巧,對運動負荷量的檢測除了用心率外,采用生化指標(最大攝氧量、代謝酶、肌糖元、耗氧量等)控制運動量則更具有針對性、安全性,能使運動負荷量得到及時修正,不斷完善和提高。
(二)強化力量、移動速度和彈跳力的訓練
力量訓練:力量素質是排球運動員專項技、戰術掌握與完善的基礎和保證。進攻與防守的反應與移動、助跑起跳、揮臂速度,以及防守與攻擊的有效性無一不取決于力量素質。排球運動員專項力量主要是由下肢快速蹬伸,使身體騰空或在地面快速移動的力量,腹背肌快速收縮、協調用力的力量,上肢最大力量以及肩帶肌群快速收縮力量綜合形成。提高腿部力量以便能夠在場上進行迅速移動、跳躍,與增加手臂力量對提高扣球效果同樣重要。發展力量素質有明顯的年齡特征。13——14歲之后發展最大力量會更有效果,在此年齡以前發展爆發力較好。發展移動動作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方法與發展跳躍動作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完成力量練習動作的要求不同,如移動練習距離要短、重心要低,這樣重心轉移快,移動的速度及步頻就快。并多采用徒手或輕負荷、短時間、疏密度和在不疲勞狀態下進行練習。在軟地或沙地上做各種小碎步移動:原地小碎步計時跑、小碎步的前后左右移動3m、看教練手勢做綜合移動步法練習、穿砂衣做突然起動、突變轉動、迅速制動的練習等。
彈跳力訓練:彈跳能力主要是彈跳高度、彈跳速度及連續起跳的能力。比賽中跳發球以及網上扣球和攔網是進攻與防守對抗的焦點,由于戰術變化多,進攻速度快,要求運動員在進攻中起跳突然性要強。防守中,攔網移動后起跳要快。如攔各種快球或時間差扣球,運動員不僅要跳得高、跑得快,而且還需要快速連續的起跳能力。“助跑摸高”、“20s連續5次助跑摸高”都是衡量運動員連續彈跳能力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