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摘要】目的 探討與分析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方法 從崇左市江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已建立健康檔案管理的社區慢性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47例患者,對其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進行為期1年的干預,對比患者干預前后生活情況以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結果 患者干預后在健康生活、合理飲食、體育鍛煉、心理狀態等方面的情況均優于干預前;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總掌握率顯著高于干預前;比較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社區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對策能夠極大的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病疾病的認識水平以及自我監測和管理的能力,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預防與控制;健康知識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慢性病是由于長期疾病形態損傷所導致的一種疾病類型,隨著人體年齡的增長,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使得慢性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常見的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此外,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也屬于慢性病的范疇[1]。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若不及時預防和治療,不僅為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同時可能引發其它嚴重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诖耍狙芯恐饕x取本疾控中心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內接收的147例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崇左市江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的已建立健康檔案管理慢性病患者中,隨機抽取147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61例;高血壓35例,高脂血癥29例,冠心病32例,腦卒中18例,糖尿病33例;年齡65~74歲,平均年齡(69.5±4.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4.5)年。
1.2 方法
對本研究所選患者均進行健康評估,并建立健康檔案,根據患者具體的情況制定出相應的預防與控制措施,包括:1)建立健康檔案:詢問患者病史、生活習慣等,了解患者的健康資料,評價患者的神奇情況,分析其誘發疾病的危險因素,并根據因素制定預防措施;2)預防措施干預:分析各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并針對性的開展預防措施干預,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生活環境等,選擇患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干預;加大社會對于慢性的重視程度以及宣傳力度,通過利用公共媒體進行慢性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告知患者吸煙飲酒的危害,指導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從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定期隨訪:醫務人員進行定期隨訪,向患者進行慢性病相關知識以及預防治療措施的講解和宣傳,并加大對于宣傳欄的利用,或通過發放手冊等方式,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正確認識,做到有效預防,及時治療;4)心理安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尊重患者,傾聽患者的心聲,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并常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積極主動的接受治療,建議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提高生活信心;5)日常指導:對于慢性病患者進行用藥干預,告知患者進行定時定量的用藥,詳細的記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同時向患者普及慢性病自我監控的方法,例如血糖、血壓的監測,并告知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均干預1年后,觀察患者干預前后生活情況以及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資料均由SPSS 20.0數據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卡方x2對計數資料進行組間數據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檢驗結果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患者干預前后生活情況對比
下表數據顯示,患者干預后在健康生活、合理飲食、體育鍛煉、心理狀態等方面的情況均優于干預前,比較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2.2 患者干預前后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對比
下表數據顯示,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總掌握率顯著高于干預前,比較結果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2。
3 討 論
慢性病是當今世界引人矚目的疾病,慢性病發病較為隱匿,并且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在病情發展的同時難免會對心臟、肝腎、腦部等重要器官造成損傷,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存質量[2]。慢性病的發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很大的關聯,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等均會誘發慢性病,此外,年齡也是引發慢性病的一大主要因素,分析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器官和功能逐漸衰退,導致自身免疫力以及抵抗力急劇下降所導致。預防與控制對策的實施是社區慢性病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社區慢性病患者采用預防與控制對策進行干預,能夠通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達到降低發病率的目的,本疾控中心作為一個公眾平臺,能夠為患者提供疾病的各種信息,包括慢性病類型、發病機制、臨床癥狀、預防措施、治療方法等,加大了患者對于慢性病的認知程度,同時能夠加強患者間的互相交流,提高治療疾病的信心。此外,在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時將飲食干預、生活干預、心理干預等互相結合,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自身免疫力的同時,又幫助患者改善了各項指標的水平,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而提高了其生活質量。
對于慢性病患者來說,其治療需要嚴格遵循持續性治療的原則,間斷性的治療不僅不會使患者各項指標恢復正常,而且可能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本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預防與控制對策干預,通過各種活動,使得患者之間互相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幫助患者調節了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了其生活信心,為回歸社會奠定了基礎?;颊哌M行干預后在健康生活、合理飲食、體育鍛煉、心理狀態等方面的情況均優于干預前,與白瓊[3]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完全一致。本研究中健康知識宣教的意義就在于使患者正視自己的疾病,加大對于疾病的了解,增強治療信心,患者干預后患者干預后健康知識總掌握率顯著高于干預前,符合齊力[4]等的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在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應采用相關措施進行干預和控制,從而提高患者的預防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幫助患者改善身體狀況,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祝琴,劉德培.國外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7,19(2):112-116.
[2] 李安樂,張 勇,白雅敏,等.社區慢性病防控相關重要政策的發展歷程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7,25(4):305-308.
[3] 白 瓊,陳躍芳,王光麗.社區健康管理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效果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6,32(7):971-974.
[4] 齊 力,姜瑩瑩,毛 凡,等.社區慢性病防治工作現狀及居民對慢性病防治的認識和需求[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4):279-282.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