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逐步加深,對于高中化學教學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合理的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有效做到提高高中化學實效性,是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以筆者多年高中化學教學經驗,分析提高高中化學實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效性;提高
常言所講:“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這句話就準確的道出了化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這就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充分地利用好課堂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還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獨當一面”。以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完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體系。
一、 高中化學教學現狀
1. 教師的教學方式缺乏實效性。
到了高中階段之后,學生要學習的知識難度加深,知識也更為的抽象,這樣就不便于學生的接受、理解。雖然教學在不斷改革,但是很多老師都沒有做到轉變觀念,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接受新型的教學思想。還有一部分教師仍舊依靠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采用陳舊的老式教學方法,單純地將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卻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能夠完整的接受、理解并吸收。應試教育大背景之下,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化學成績,經常占用學生的業余時間來完成大份額的課后作業。通過反復地做題、練習,來達到對于正確答案條件反射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是錯誤的,長時間不僅僅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更會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行為,更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2. 學生對于化學學習沒有興趣。
每一名學生都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如果學生不能與化學課堂產生學習的興趣,“一傳十,十傳百”,這種“負面”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很容易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氛圍。有很多的學生會認為化學對于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的作用,從心里不愿意去接受化學這門學科,因此對于化學的學習無法產生興趣。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化學復雜難理解,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從而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 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實效性的意義
實效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將課本上的知識最高效率的傳授給學生。高中化學更加的抽象和晦澀難懂。由此可見,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具有實際意義。具體可以分為下面的幾點:第一點,有效地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在高中化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往往會利用現代化的輔助教具,來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的作用,調動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只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收老師所傳授的化學知識。如此一來,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保持高度的集中,還能夠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等多方感官,借此是教學效果達到最好的狀態。第二點,有效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能夠幫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幫助高中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是有著一定的重要作用的。
三、 提高高中化學實效性的對策
1. 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布置課前任務
如果學生對于將要學習的章節內容完全陌生或者是不甚了解,那么新知識就更容易讓其失去想要接觸、有所了解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課前設置一些與新課程內容相關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預習。高中蘇教版化學教材中設置了一系列前置任務類的欄目,教師可以借鑒課本上已有的問題,布置一些課前任務,讓每一名學生能夠通過課前任務,對于將要學習的新課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知。課前任務可以在學生的業余時間或者是課堂時間,讓學生對于課本上即將要接觸的新課程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但是教師要明確一點,課前任務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引導性。并不是要求學生對于新知識的理解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能夠提前了解和思考新課程的重點,明確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2. 注重合作交流,確保人人參與課堂之中
當前的教育前景是注重學生的發展,因此許多老師一改以往的“教師一言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占有一定的主導地位。但是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無法實現所有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看法。為了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先進行小組討論,整合意見之后派出代表在班級上進行發言。這樣就能夠照顧到每一名學生,而不僅僅是讓優秀的學生得到鍛煉。合作交流,能夠有效地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四、 結束語
由此可見,新時期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是勢在必行的。但也不能夠盲目的、沒有任何依靠的去提高,教師應依靠課程的改革,遵守教學大綱的要求,采取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式,還要考慮和尊重每一名學生,從而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顧勇.探討如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J].文理導航,2014(11).
[2]陳永輝.高中化學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22).
作者簡介:楊丹,浙江省溫州市,溫州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