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邢曉婧 尹晗
“現在是美國科學家顯示自己脊梁的時刻。”這是一名中國科學家對美國科學界發出的呼吁。12日,公眾號“知識分子”公開中國生命科學界著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致美國衛生部所屬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的一封信。上個月,柯林斯聲稱美國生物醫學研究面臨威脅,并建議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介入干涉,被認為劍指中國和華裔學者。饒毅稱這讓他感到震驚,“因為這是和平時期第一次有政府官員限制科學交流”。
“知識分子”是饒毅和另外兩名學者共同創辦的,他給柯林斯的信寫于8月28日。信中說,8月20日,柯林斯在給全美1萬多家接受NIH撥款的機構致信稱,“NIH意識到,一些國外實體機構開展系統性計劃,以影響NIH資助的研究者以及同行評審人員”。柯林斯建議各機構與當地FBI聯系,就知識產權面臨威脅以及外國干擾的事情進行簡報。
“對外國政府正利用美國資助的研究來獲取有價值情報的恐懼,已經蔓延到美國最大的研究資助者——國家衛生研究院。”在柯林斯的信發出一周后,美國《科學》雜志這樣刊文評論道。美國科普雜志《科學美國人》稱,柯林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因為懷疑獲得美國聯邦撥款的研究人員未能披露外國政府的重大財政捐助,NIH目前正在對6家研究機構展開調查。
“整個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邀請過類似FBI的機構監測‘外國干涉”,饒毅在信中指出,柯林斯的信和其鼓勵FBI調查的行動,大大偏離了科學實踐的常軌。政府機構是全世界資助科學的主要來源,這是大家接受的現實。每個科學家接受多個來源的資助也從來不是問題,即使資助來源于多個國家。他質問說:“以后的科學討論,需要分成‘美國和‘外國嗎?科學學會的年度會議,應該拒絕‘外國影響嗎?”
柯林斯在9月11日接受美國《生物世紀》采訪時稱,他的信不是針對華人科學家的。但饒毅認為,這明顯指向中國。“俄羅斯連自己的科學都難以支持,歐洲和日本沒有發起新計劃。中國發起了招募科學家的計劃,不限國籍,但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原因,多半還是華人。”他批評稱,NIH歪曲事實到了無恥的地步。中國沒有試圖影響NIH研究人員或同行評審。每個國家都有招募的權利。
在此之前,美國已出現阻礙中國學者參與學術交流的跡象。在今年7月舉辦的世界空間科學大會“張衡一號”地震和電磁監測科學衛星分會上,本應作為會議主角的中國專家因未能獲得簽證集體缺席。近年來,饒毅在申請赴美參加學術活動時,也屢次遭到拒簽。
12日,《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各種途徑聯系饒毅院長,最終得到的答復是,他不便接受采訪。但他的信發出后已經在學術界引起關注。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陳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柯林斯的言論明顯是針對中國的,他作為政客,表露出的對中國和中國研究人員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著美國政府的態度,是美國的主流思想。“美國流露出對中國學者的敵意是個不好的征兆,對生活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也是很嚴重的事情。”
事實上,柯林斯領導的NIH早在2015年就與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宣布共同資助美中生物醫學合作項目。正因如此,饒毅稱,柯林斯在信中所謂的“NIH知道有國外實體發起系統的計劃影響NIH研究人員和同行評審”是徹頭徹尾的謊言,除非暗示NIH是陰謀的發起者和積極伙伴。陳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柯林斯因為研究克隆囊性纖維化而出名,他的合作伙伴就是華人。人類遺傳領域的其他課題,中國的研究學者也參與其中。“美國的人類遺傳研究歷史不到100年,它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得益于跨國界的交流。”
“在這件事上,我力挺饒毅發聲”,陳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更多的科學領域工作者都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沉默是不對的,我們必須使用這一權利。▲
環球時報2018-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