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 李國龍
1.闖品牌關:講好優質農產品品牌故事
“電商對‘黔貨出山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年,我們將電商與貴州傳統產業進行銜接,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華茜作為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合伙人,她成立公司并注冊商標,用市場化手段搜集當地特產,幫鄉親們把農產品賣出大山,其間交易量最高時一天內成功賣出1500公斤米酒,幫助當地鄉親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大問題。
“我們本土的農特產品品質好,但因為老鄉們大多還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產,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盡管通過電商打通了銷售渠道,可是供應卻跟不上了。”華茜說,農村地區對于特產產品的品牌意識偏弱,難以滿足城市消費者對品牌和品質的高要求。農產品主要還是集中在傳統流通市場,往往實現不了規模化生產,檔次還是比較低。
好東西要通過電商賣出去,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優質農產品小而散,沒有形成規模,需要一個大的龍頭企業來帶動;二是特色產業還沒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千家萬戶的零星產業,抵御不了千變萬化的市場風險。因此,優質農產品要對接市場,必須要有產業作依托,有質量作保證,有品牌作支撐,形成拳頭力量,才能打入大市場。
“我們中國的農村不缺好的產品,缺的是好的品牌故事。”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說,“對于一個地區來說,一定要學會講明白一村一特的優質農產品的來龍去脈,還要用特殊的包裝進行標識,同時農戶種什么、養什么都要順應消費升級需要,打造綠色、優質品牌農業,使農村的供給方和城市的需求方對接起來,才能真正把好的產品銷售出去。”
與以往不同,如今在優質農產品對接市場過程中,既會遇到假貨,也會遇到價格競爭。破解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實行標準化生產,構建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鼓勵各地積極開展農產品特色品牌培育,讓好東西真正賣出好價錢。
2.邁人才關:打造專業的農村電商隊伍
一種農產品要種得好、賣得出、效益高,其中賣出去是最難解決的。因為整個商業流通過程也是一門專業的學問,必須要由專業的電商人才來解決。農村電商發展到今天,已經帶動了數萬農民增收致富。但是在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整體素質與農村電商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要加大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和引進力度,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貧困山區電商創業人員;在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人才的選取上,貧困山區要側重引入有電商專業背景且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的人。除了鼓勵相關院校建立專門的培訓教育體系,培養留在農村的專業電商人才外,應在政策上給予這些電商人才一定的傾斜和支持。要打破地域、行業限制,從社保補貼、醫保補貼、就業補貼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地高端電商人才到農村的支持鼓勵政策,引進電商專業技術人才。應該對貧困山區從事農產品銷售的電商免征稅費,對貧困地區從事農村電商等行業的個體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教育費附加等稅費,對貧困山區從事農業電商的小型微利企業,提高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對企業所得稅實行優惠或減免。
3.過設施關:打通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
優質農產品能否賣得出,走出農村的物流“最初一公里”是關鍵。目前,物流仍然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要大力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電商物流成本;要引導電商物流資源進行市場化整合,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提高冷鏈運輸能力;要支持郵政、快遞物流企業等合并成立專門的農村物流服務公司,建立分揀中心,統一登記,集中送遞,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提高經營效益。
在重慶市江津區上線的“菜鳥橙運”是目前國內首個鄉村物流線路共享系統,其利用大數據進行智能派單,實現了“車找貨、貨找車”,構筑起了大進大出的農村電商物流新格局。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謝德體建議,農村電商發展要全方位構筑起完整而開放的倉、配、客、售全供應鏈一體化服務體系;多方式建設縣域智慧物流網絡平臺,助推農村電商物流統一配送;多渠道整合縣、鄉、村三級物流供應鏈網絡,擴大農村物流通達范圍;多手段推動農村電商與智慧物流協同發展,提升物流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