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隴嬋
摘要:2017年,我國電視行業在節目生產、播出、傳輸等傳統業務方面整體呈下降趨勢,在新興業務方面有突破性的亮點,這為傳統電視轉型帶來了新希望。電視的媒體功能與娛樂功能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電視的治理制度與運營模式依舊在不斷探索中。這一切展示了電視行業在2017年的整體圖景。
關鍵詞:電視媒體 新興業務 媒體功能 運營模式
2017年,互聯網3.0與智能化時代的電視業,仍在傳統業態和體制的“繭殼”里緩慢進化,一面在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領地面臨著來自業內外越來越嚴酷競爭的生存壓力;一面在主體內部通過融媒體化轉型和規制變革進行著從功能到結構的艱難“蛻變”。同時,一群傳統電視人為了使電視整衰起弊、重振旗鼓、再鑄輝煌,也在苦苦求索,經歷著信息傳媒科技革命大潮的驚濤拍岸和傳統業務及新興業務市場中的載浮載沉,在探索前行中反芻思考并獲得精神成長。
傳統業務:群雄爭霸中電視的版圖仍在縮水
所謂的傳統業務,是指電視節目生產、播出、傳輸等主營業務,主要包括電視播出機構、傳輸機構等實體運營,電視內容產品生產經營,電視要素資源經營等。2017年,傳統電視業務及市場領地,電視業無論微觀經營層面還是宏觀政策層面都呈全面退守態勢,傳統電視業務版圖的經營狀況不論縱向比還是橫向比都在進一步“縮水”。
2017年,電視廣告收入的體量雖仍保持在1000億元之上,但能守得住“存量”已屬不易,很難再有“增量”。以上星頻道為平臺的“全國性市場”仍是央視和幾家頭部省級衛視的天下,一線和二線靠前的省級臺在“收視+廣告”競爭方面已頂到“天花板”。二線、三線省級電視臺經營業績下滑,“零收視”、發不出工資等報道或言論被社交媒體放大,人心浮動。一些地方臺向當地政府及財政尋求兜底庇護,山東大面積關停區級廣播電視臺,將其改為廣播電視站,并關閉無線頻道頻率播出。這一切都使“電視黃昏”的景色更濃重。
2017年,國內電視劇版權市場整體規模達到450億元,其中,電視劇版權市場238億元,增速20%;全網劇版權市場220億元,增速40%。頭部電視綜藝依然是綜藝市場吸引用戶的重要內容,《極限挑戰》《奔跑吧》等綜N代仍領跑電視綜藝節目;一系列扎堆的慢綜藝收視則遇冷;文化類綜藝的走紅格外亮眼,《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成為口碑爆表的大IP,《國家寶藏》集舞臺表演、詼諧調侃、歷史解讀等元素于一身,圍繞每一個寶物所制作的短劇讓人耳目一新。但總體而言,電視劇、綜藝節目僅憑幾座現象級“標志性建筑”(如《人民的名義》、2017“雙十一”晚會)刷新階段性新紀錄,勉為其難地撐起電視內容的一張“薄面”,并不足以營造出“電視級內容”最高端以及傳統電視振興的“幻覺”。
2017年,網劇、網綜的產量、制作、播出水平都有了質的飛躍,共上線206部網劇,總播放量達833億次,較上年實現大幅度增長。其中,排名前十的網絡劇播放量達353億次,占總播放量的42%;共上線網絡綜藝節目197檔,播放量總計552億次,同比增長120%。其中,排名前十的網絡綜藝節目播放量達231億次,占總量的42%。很顯然,網綜、網劇的“頭部效應”都較為明顯,獨播、付費已成主要形態。2017年,共有34部作品按照電視劇管理流程立項、審核,獲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以“先網后臺”模式播出或僅在互聯網播出,被業界稱為“超級劇集”。視頻網站獨立制作的網絡綜藝節目占所有上線節目的46%,參與制作的占72%。而監管層對網絡內容與電視內容一視同仁的政策以及一些網綜、網劇“先網后臺”的播出方式,意味著電視已失去內容播出的“主場”地位,甚至有被網絡視頻業納入其整合播出分發體系的趨勢。
2017年,90%以上的付費電視頻道陷入生存危機,陸續有一些被關停,這意味著數字電視致力于中國觀眾付費收視習慣養成的多年努力前功盡棄,當初在各家“自留地”播下的付費收視的種子竟然在互聯網視頻與自媒體的莽原上落地生根開花。2017年,視頻網站付費劇數達到121部,比去年翻了一倍,整個付費市場規模達200億元,付費用戶達1.12億人次。
2017年,有線電視用戶繼續下降,業務轉型壓力愈來愈大;IPTV、OTT迅速發展的背面是電信、移動大模大樣深入電視傳輸、增值業務的腹地,競相分食有線電視用戶的蛋糕,為全國有線網絡整合添亂。山東IPTV盜播央視3568被判敗訴,廣電總局要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整改違規IPTV業務,反映出在IPTV用戶已經過億的背景下廣電新媒體機構與電信運營商之間固有矛盾的升級,也是新的產業格局之下原有商業模式面臨重構的最直接反饋。下一步發展中各自的邊界在哪里?如何在動態博弈中實現平衡?無疑已成為擺在行業最高決策層面前的難題。
新興業務:幾處花火璀璨能否燃起未來希望?
所謂的新興業務,是指電視業在傳統業務之外開辟的新業務,主要包括電視臺、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新媒體公司等主體在傳統業務領域之外向其他經濟領域跨界拓展而產生的基礎性、增值型服務業態及業務。從未來發展趨勢看,融合型電視媒體結構中新興產業的業務、資產、收入份額必將全面超過傳統電視產業而成為新主業。2017年,新興業務領域的“電視方面軍”,不論三網融合業務還是媒體融合業務都有所作為,但總體上看,國家隊的表現遠不及地方隊,特別是一些較早步入資本市場并試水新業務的地方隊已適應了市場及技術環境的變化,一些具有突破性的亮點為傳統電視轉型帶來了新希望。
2017年,國內一線視頻網站經營虧損為常態的情勢下,用戶活躍度位居二線的芒果TV宣布率先在視頻新媒體行業實現了盈利,僅上半年就盈利1.5億元,預計全年可盈利4-5億元,目前正全力向上市之路狂奔。芒果TV的收入結構較為多元化,擁有廣告、版權分銷、會員收入、IPTV、OTT等來源,目前其版權分銷收入(湖南衛視版權和芒果TV自主版權)已降到不足1/4,會員收入、IPTV、OTT收入的增長都超過了100%,廣告收入普遍遇冷的情況下也增長了70%;內容運營及運營商業務上半年合計收入達7.2億元,收入占比達52.25%,首次超過了視頻業務。不過,盡管芒果TV盈利狀況在逐步改善,而快樂陽光的估值卻不升反降。
2017年,一線、二線省級臺在拓展新媒體業態方面不遺余力,有的通過與BAT、今日頭條及某些大型企業、財團結成戰略聯盟,急不可耐地將主流平臺、要素資源引向廣告市場和資本市場“變現”。在家庭業務遭遇瓶頸的壓力之下,“集客業務”成了電視行業的“香餑餑”,各地廣電網絡擬從集客業務入手尋求業務轉型突破,“雪亮工程”成了各地廣電集客業務的一個重要載體。廣電網絡產業還順應趨勢潮流,深耕政企業務、大眾業務、融合業務,如貴州網絡全面啟動了多彩貴州“廣電云”戶戶用工程,完成新增用戶120萬戶和新建鄉鎮廣播影視綜合服務站點300個的目標,既是智慧廣電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廣電積極通過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自身轉型升級的典型,并成為業內極為關注的“貴州現象”。江蘇有線為了從更深層次上實現有線網絡資源結構的優化和獲得更大的規模效益,擬購買其參控股的19家縣(市、區)廣電網絡公司除上市公司持股外的剩余股權,還將在未來兩年內投入250億元建設完成全省有線電視數字化、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高清江蘇”推進工程、廣電寬帶升級提速、云媒體電視、智慧城市等10大工程,全面拓展業務發展空間;與全國老齡辦信息中心傾力推出“孝樂工程”,成為全國第一個專為老年觀眾打造的全服務平臺;與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共同打造“電影院線”,以江蘇2000萬家庭電視用戶為依托,打通線上院線發行渠道,構建家庭情境社交觀影新體驗的全新模式。
2017年,北京歌華與中國有線、重慶有線、東方有線、云廣互聯(湖北)、山東廣電網絡共同簽署了《寬帶業務運營公司發起人協議》,打響了廣電寬帶運營的第一炮。陜西廣電網絡以省級廣電網絡公司作為投標主體通過合作或獨立方式多次中標陜西省內安康、延安等各地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充分顯示了廣電有線網絡在電信普遍服務方面的優勢和實力,也為廣電有線網絡企業積極參與政府信息化建設、挖掘公共服務機會、拓展電信業務及寬帶市場帶來了自信并樹立了范本。
2017年,廣東廣電網絡開播了國內首個4K電視頻道,并稱在未來3-5年將投入超過300億元用于智能網絡建設,投入超過100億元用于智能終端升級,重點打造內容、投融資、智慧家庭、無線、行業信息化五大板塊。相比于1080P全高清電視,4K分辨率能夠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畫面的細膩程度和清晰度上將會遠遠超過全高清,廣電總局也出臺了4K電視相關行業標準,但4K電視信號和4K電視機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依然需要假以時日。這一干傳統電視菁英仿佛在一片電視近黃昏的風景線下精心雕琢電視的“死亡細妝”,似乎要從終端、信號傳輸到內容制作、播出,打造最高級的客廳觀看體驗模式,使電視變得更高級,成為大視頻領域的“貴族”。
主體功能:媒體功能與娛樂功能的強弱變化
就電視機構主體的功能屬性而言,我國電視業集媒體功能與娛樂功能于一身,媒體功能與娛樂功能分別對應于我國電視傳媒的二元屬性,即政治屬性與產業屬性,二者原本是不可分的。但從過去一年電視行業的運營情況看,各級電視臺以及整個電視行業在國家政治環境、政策導向以及市場機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其媒體功能與娛樂功能的結構、權重及作用都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未來將會以“中央臺”和一線省級臺為主形成“新型主流電視媒體陣營”,其中的中央級媒體偏重于媒體功能,而湖南、浙江、江蘇、上海等省級“巨頭”則偏重于產業功能。
2017年,就電視全行業而言,電視的媒體功能有所強化,其娛樂功能(產業功能)相對有弱化的趨向,但就“四級辦”格局內的各級電視臺而言,情況又有些復雜。這其中,央視憑借得天獨厚的“國家級大臺”優勢與創新精神,收視份額和廣告收入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其媒體功能和娛樂功能都得到了增強。央視整體收視份額達33.59%,比2016年提升了1.4個百分點,在全國網上星頻道收視份額排名前十中獨占七席;在35中心城市上星頻道收視份額排名前十中占據六席?!缎侣劼摬ァ贰短鞖忸A報》《焦點訪談》三檔老牌節目收視份額相加達到53%,仍維持高位運行;央視綜藝節目占據全國綜藝市場半壁江山;電視劇表現優異,最高收視率達2.51%。相比之下,走“全國性路線”的一線省級衛視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喉舌功能的同時,更多地通過強化或彰顯娛樂功能來提升其全國影響力;二三線衛視的娛樂功能相對普遍有所弱化,而服務地方黨委政府的喉舌功能和服務社會、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功能則普遍得到強化;多數市、縣級電視臺的運營都在向公益、體制內靠攏,以產業屬性為主的娛樂功能都在萎縮,中部省份的一些縣級臺已取消了商業廣告而徹底回歸公益。
2017年,各級電視媒體都試圖通過發展融媒體工程來強化其媒體功能。2月19日,包括記者視頻回傳系統(VGC)、移動直播系統(正直播)、賬號矩陣系統(央視新聞矩陣號)、用戶上傳系統(UGC)4個主要功能系統的央視新聞移動網正式上線運行,這是推動電視與新媒體一體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國廣電系統融媒體“聯合艦隊”的里程碑事件;3月9日,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簡稱CGTN)運行設立的中國環球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0月,CGTN融媒中心正式投入運營,改版升級的CGTN客戶端同步上線,成為向世界輸送中國軟力量的又一支重要“戰隊”。目前省級以上廣電媒體、絕大部分城市臺和市、縣臺都實現了“兩微一端一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網站),一云多屏、多屏互動、城市信息云平臺、中央廚房式智慧融媒體中心等更高層次的融合也不斷涌現,還出現了“央視電視新聞融媒體聯盟”這樣的跨區域、跨層級、跨行業、跨媒體聯合發展,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融媒體平臺聯合體。電視集團軍在時政新聞報道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全國“兩會”、一帶一路、黨的十九大等重大時政新聞報道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但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報道的反應遲滯,各種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傳播報道仍然是互聯網社交媒體、自媒體的天下。
2017年,電視新聞內容制作正日益適應移動傳播的敘事形態變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移動化、平臺化及互動化漸成主流,視頻、動畫、無人機、VR、AR、直播等新媒體技術運用更加熟練和廣泛,AI、VR、算法推送等技術革命和創新運用給電視新聞生產、傳播帶來諸多深層變革,使電視新聞傳播實現了跨媒介多元共融的發展目標,初步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并舉、官方聲音與民間輿論呼應的輿論引導格局和形態各異、載體多樣的現代傳播體系。在融合化、智媒化的語境下,電視新聞的新媒體傳播又面臨著新型盈利模式的艱難探索、平臺媒體整體崛起導致的專業媒體影響力衰減、社交媒體謠言傳播的阻擊難度加大等挑戰。
主體結構:治理制度與運營模式的艱難蛻變
對電視主體的結構及規制而言,無論外部形貌還是內部機制,電視業都在尋求蛻變,又因與現行組織架構、思維定式、利益格局的矛盾而充滿了糾結。總體上說,在融媒體浪潮裹卷下,傳統電視被注入了很多互聯網新媒體的基因,電視傳媒的主體結構、業務結構、傳播方式以及運營模式、收入結構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電視媒體正在變成一種融合、雜糅性的“新型媒體”,這意味著真正“純粹”的電視已不存在。往往是經營狀況越好、實力越強的一二線電視臺越不像傳統的電視臺,只有三四線弱勢臺才越像傳統電視臺,而那些幾乎沒有任何新業務的中西部市、縣級臺則似乎才是“純粹電視臺”的活標本。
2017年,各級電視臺在國家發展融媒體有關政策激勵下進一步向融合型主流媒體轉型,并提供了一些集新聞、政務、服務于一身的平臺范本和創新性理念。但是,“媒體融合新政”給各級電視媒體帶來的機會并非均等,這一輪“政策紅利”也并非讓所有的傳統電視媒體能夠雨露均沾,對于弱勢的地方市、縣級臺則不啻為“催命符”。統觀目前得到高層領導首肯以及見諸媒端的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成功案例,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家級媒體和強勢省級媒體,表明了有關扶持政策是幫大不幫小、扶強不扶弱。不論高層意圖還是資源條件,都決定了能夠得到“媒體融合新政”眷顧的只是極少數電視媒體,而各種成功案例中缺乏市、縣級電視臺的樣本,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媒體融合有關政策的實質性“偏好”。
2017年,“中央廚房”作為電視臺與新媒體融合的主流方式、主要載體乃至于“標配”,成為許多電視臺重點打造的媒體融合項目,甚至被一些弱勢臺當作脫困的一根“稻草”,但大都仍脫不開臺網聯動、以我為主的思維。多數“中央廚房”只是臺內一個部門,比總編室、新聞中心還要“矮半格”,又被定位為企業,既無整合全臺新聞采編資源的能力,更缺乏一流的“主廚”及其團隊,因而不具備進行全媒體新聞大生產、批量提供各種色香味俱全的新聞套餐的條件,這幾年還處于“扶持保護期”,未來的盈利模式及市場化生存前景尚不清晰。
2017年,一線和二線靠前的省級臺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已頂到“天花板”,電視臺的治理結構在整體事業體制下普遍呈“公司化”的趨向,多數省級臺和有一定規模實力的城市臺所實行的“一體兩面”模式,即“廣播電視臺”與“廣電傳媒集團”一體化運作,一個黨委、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將臺與集團在整體利益、目標方面一致化,在用人、財務、管理方面橫向打通。集團被明確為企業屬性,基本上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架構,是廣播電視臺的產業屬性和經濟功能的“外殼”,也是廣播電視臺面向市場的另一張面孔,人財物方面的核心資源都為臺絕對掌控,與臺之間實為一種“唱雙簧”的關系。這已成為現行廣電體制下的一種較為切實可行的運營模式,為高層和各?。ㄊ校┬麄鞑块T所認可。二三線省級臺迫于經營收入下滑的壓力而思想空前解放,對衛視、各地面頻道的可經營性資源或直接或變通地實行公司化改革,將經營權外包,面向市場招募專業運營團隊,實為補齊內部經營機制不活、傳媒運營團隊及專業化人才緊缺的“短板”、打破內部既有利益格局的自我革命和“救亡圖存”之舉,有的已突破有關政策的禁忌。從一二線省臺的運營來看,它們更多地是將電視作為“廟堂里”的主平臺,一種戰略要素或代表權威性、公信力、號召力的旗幟,在信息文化傳媒業“江湖”打出,通過實施某種品牌戰略及關聯性經營而“收之桑榆”。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傳統電視的業務范圍、主體、市場呈進一步融合的“大一統”態勢,國家政策層面也從傳輸領域的三網融合到全業務、全方位的媒體融合,擬從傳播方式、業務形態、資本結構及產業鏈等方面重構現代信息傳播體系以及信息通信傳媒一體化的新格局,這一切都在使傳統電視業更深地“沉沒”于大視頻行業。(作者單位:山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協會)欄目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