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大力推進的大形勢下,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原則,推動互聯網與醫療、藥品供應保障等領域深度融合,多措并舉完善支撐體系、加強行業監管,滿足百姓醫療衛生健康需求,為我國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此次《意見》的發布,對于我國未來的醫療健康產業,以及人民群眾的就醫模式,無疑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意見》拓展了業務范圍和服務半徑,助力破解醫療健康資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意見》明確,“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促進醫院、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據報道,截至2017年,我國遠程醫療已經覆蓋1.3萬家醫療衛生機構,2017年開展遠程病理、影像、心電診斷等服務6000萬例次;2013年~2016年,我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從23.6億元增長到71.8億元,2016年增長率為68.15%;自2015年12月浙江省桐鄉市政府批復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推出烏鎮互聯網醫院網站平臺和烏鎮醫院App、面向全國提供以復診為核心的在線診療服務以來,烏鎮互聯網醫院陸續在上海、廣州、四川、寧夏等19個省市落地互聯網醫院,與北京天壇醫院等30個省市的100多家醫院簽建互聯網+醫聯體,連接起1187家醫聯體成員單位和5850個基層衛生網點。一張電子處方,推動了互聯網醫院與實體三甲醫院的“聯姻”,實現了實體醫療機構與“互聯網+”的碰撞與融合,讓偏遠山區的患者足不出縣就享受到大城市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指導。
其次,《意見》允許線上處方第三方配送,實現互聯網醫院從醫到藥的業務鏈閉環。《意見》明確,“對線上開具的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探索醫療衛生機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促進藥品網絡銷售和醫療物流配送等規范發展。”
以烏鎮互聯網醫院為例,自2016年3月宣布進入藥品流通領域、啟動“互聯網醫院藥店計劃”以來,為合作藥店提供精準預約、遠程診療、電子處方等服務,到2017年年底接入藥店近2萬家。對于藥店和藥品流通企業來說,通過互聯網醫院的在線問診后藥品銷售給患者,是一次從醫到藥的整體閉環鏈改革;對常見病、慢性病患者而言,可減少去醫院的頻次,問診流程更加順暢,獲得服務更加便捷。
“互聯網+醫療健康”主要通過網絡進行,所開展的醫療行為不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醫患也互相見不到面,為了讓百姓對通過網絡看病更放心,《意見》劃定了監管的紅線:明確行為的邊際。出臺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管理辦法,明確監管底線,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確保醫療健康服務質量和安全。
同時,強化風險責任。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責任的主體為醫療機構本身。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應當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并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
此外,提高監管能力。根據“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特點,嚴格執行信息安全和健康醫療數據保密規定,建立完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制度,嚴格管理患者信息、用戶資料、基因數據等。
互聯網診療活動的基本原則是符合醫學的基本規律和規則,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為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序發展,建議堅守三大紅線不能碰。首先,互聯網診療活動不適用于初診患者。因為對于初診患者而言,醫生需要通過與患者面對面視觸叩聽并收集患者檢查化驗的臨床數據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的診斷意見并制訂科學的治療方案。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只能起到醫療輔助作用,無法替代醫生的角色,也無法完全達到面對面診療的效果,因此互聯網初診是絕對禁止的。
并非所有常見病、慢性病都適合線上復診。有一些疾病,僅僅通過互聯網,醫生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如腫瘤患者的隨訪需要進行抽血化驗和影像診斷,部分信息難以通過互聯網渠道準確獲得;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因為病情變化較快,存在很大風險,也不建議通過互聯網診療解決看病問題。
在線為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進行復診開具處方應當具備嚴格的條件。對于一些比較成熟的、經過國內外實踐證明的部分比較穩定的常見病和慢性病,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一些復診的服務,但在開具處方時,必須在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相應臨床判斷,“不能僅僅根據患者描述就開具處方。”此外,凡是經過嚴格培訓的醫生,都會給患者作出一個科學的建議,如有需要,仍建議患者到醫療機構來進行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