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烏鎮互聯網醫院正式上線,彼時的互聯網醫院還是個新物種,外界對互聯網醫院的認知也停留在概念層面。阿里、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好大夫在線、丁香園等互聯網醫療新秀,無不加入到互聯網醫院從1到N的進程中,轟轟烈烈,如火如荼。
2018年4月16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即將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讓外界看到了兩個好消息:一個是互聯網醫院正式被國家認可,不僅擺脫了政策不透明的風險,還很有可能迎來新的政策紅利;另一個是對互聯網醫院有了明確的定義,必須依托實體醫療機構,線上線下一致監管,杜絕了互聯網醫院的野蠻生長。
在長達860多個日夜的探索后,互聯網醫院終于走向了康莊大道。
在互聯網醫院出現之前,國內不乏打著互聯網醫療旗號的創業者,大多聚焦在在線咨詢、在線掛號等醫療外圍服務上,商業模式處于懸空狀態,互聯網服務也很難向醫療環節滲透。烏鎮互聯網醫院之所以成為醫療改革的標志性事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完成了互聯網醫療的諸多壯舉,亦或者說改變了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生存姿態。
比如,從健康咨詢延伸到在線問診。2015年12月10日,著名心血管病專家王建安教授通過烏鎮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杭州市濱江區黃女士開出了全國第一張復診在線處方。在此之前,移動醫療的主戰場仍是健康咨詢,醫生和患者利用手機App進行交流,涉足的主要是慢性病管理和一些生理疾病。在線問診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患者在與互聯網醫院合作的實體醫院進行初診后,部分常見病和慢性病可以在線復診。一方面,醫生可以在線開具處方,患者不再需要多次往醫院跑,在家就可以進行復診;另一方面,對于醫療條件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可以接受知名醫生的在線復診,極大地降低了醫療資源的不平衡。
再如,電子處方和電子病歷的推行。處方不外流似乎是國內所有醫院的“門規”,一是此前的以藥補醫機制讓藥品成為很多醫院的生存來源,處方外流必然影響醫院收益;二是處方外流所存在的醫療糾紛還無從解決。同時,傳統醫院擁有獨立的病歷管理系統,為了保護用戶隱私和自身利益,患者病歷也就成了處方之外的另一個封閉之處?;ヂ摼W醫院的出現加速了電子處方和電子病歷的推行,王建安為黃女士開的第一張在線處方成功入選“2018亞布力年會改革開放40年成果展”;微醫集團也在今年2月發布了“處方共享平臺”,兩個月內在海南、黑龍江、山東、河南、四川等省市陸續落地,單日處方流轉量已超過7萬張。

當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人選擇積極擁抱,預見著新的商機;既得利益者習慣下意識地排斥,畢竟新事物的推廣將不可避免地改變當前的行業法則,也就不可避免地損害某些人的相關利益?;ヂ摼W醫院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一面是各類互聯網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一面是各種對互聯網醫院的摒棄心態和利空觀點。
追逐風口幾乎是互聯網創業者的天性,即便是互聯網醫院也不例外,除了微醫、丁香園等有著互聯網醫療背景的玩家,互聯網巨頭、IT服務商、創業者等也相繼涌入。騰訊研究院和動脈網在2016年聯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院白皮書》中,統計出的互聯網醫院就有36家,彼時距離烏鎮互聯網醫院上線還不足一年。而從“36Kr”在去年年中的報道來看,注冊在銀川的互聯網醫院就有20家左右。
互聯網醫院在理念上的分歧,折射到傳統的醫療行業就成了反對的資本。比如,在醫改的推動下,公立醫院的藥品收入已經大幅度下滑,應激反應就是要么繼續走隱性以藥補醫路徑,要么提升服務性的收入。但是,互聯網醫院以及互聯網醫療無疑站在公立醫院的對立面。電子處方和醫藥電商打碎了隱性以藥補醫的可能;而互聯網醫療倡導的多點執業,讓很多醫療服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傷害的仍然是院長們的利益。
再比如,認知上的局限阻礙了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有些院長簡單地認為互聯網醫療無非是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做“功能+”,結果導致很多互聯網醫院成了爛尾樓;有些院長以為所謂的互聯網醫院不過是“+互聯網”,招三五個大學生就能完成的事,何必交給專業的互聯網公司;互聯網醫院需要數據上的互聯互通,但很多院長對云端信息的安全性仍存疑,加之過往的獨占心里,并不愿意共享數據信息。
關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疑問,《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給出了更為明確的意見,支持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涉及醫聯體、家庭醫生、藥品、醫保、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互聯網醫院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商業化方向。同時也對互聯網醫院給出了準確的定位,禁止互聯網醫院進行初診服務,有保障醫療安全的因素,也有意保障公立醫院的利益。
其實,互聯網醫院的“正規化”也是洗牌和淘汰的開始,將對互聯網醫院的系統、資源、運營、技術能力等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無形中提高了互聯網醫院的競爭門檻。與此同時,平安好醫生已經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微醫集團也已經啟動IPO進程,互聯網醫療即將進入一個梯隊明顯的階段,背靠平安集團的平安好醫生、開創首家互聯網醫院的微醫等作為第一梯隊已經突圍。在政策的左右之外,互聯網醫院也迎來了資本競爭的新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