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兑庖姟窂慕∪盎ヂ摼W+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體系、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3個方面,就“互聯網+醫療健康”的32項重要內容作出了部署,并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委局的具體職責提出了要求。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醫療健康領域的新事物、新業態,對于醫療健康領域來說,將產生變革性的影響,也是醫療健康行業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由于“互聯網+醫療健康”還處在快速發展階段,相關的技術、理論、方法和手段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無論是技術開發還是實際應用,我國的“互聯網+醫療健康”與歐美國家都處于基本同步的發展階段,尚缺乏成熟的國際發展經驗可借鑒;參與主體多,涉及領域廣,隱私安全風險高。
因此,國家和各地在積極鼓勵創新、把握機遇的同時,應持包容審慎的態度,加強規范和引導,積極防范風險,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持續健康發展。法治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也是迄今為止現代國家治理的最優選擇?!盎ヂ摼W+醫療健康”發展既是促進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問題,也是醫療健康領域如何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問題。“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應該在法制軌道上,充分發揮法制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才能健康穩定發展。
此次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屬于典型的通過行政手段推動某項事務發展的范疇,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從法律屬性上講,《意見》屬于行政指導,其強制力和社會規范、社會指引作用顯然不如法律和行政法規。從長遠來看,要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還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例如,《意見》規定,“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在實體醫院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醫師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后,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薄肮膭铋_展網上簽約服務,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健康管理、延伸處方等服務。”這些要求都有待通過修訂和完善《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處方管理辦法》《醫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將互聯網醫院、電子處方、醫師多點執業等方面的具體要求、標準和程序予以明確。
當然,也可以在《意見》實施一段時間,相關做法和經驗成熟后,通過制定專門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條例》,將“互聯網+醫療健康”相關的政策和做法統一固化上升為行政法規,更好地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指引作用。
“互聯網+醫療健康”快速發展,給廣大患者提供就醫便利的同時,也給患者隱私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協調推進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全民健康信息共享應用。然而,在推進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應用的時候,如果管理不善,公民在醫療方面的信息或隱私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意見》要求,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醫療健康智能設備的移動醫療示范,實現個人健康實時監測與評估、疾病預警、慢病篩查、主動干預。智能移動終端和可穿戴設備的廣泛使用,對收集個人健康相關信息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也為不法分子收集公民個人健康信息和醫療信息提供了途徑和可能。
“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體系,大到國際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全國著名的三級甲等醫院,小到診所、互聯網小公司、某個醫師、某個互聯網公司員工,都有可能成為信息采集和傳遞中的重要環節?!盎ヂ摼W+醫療健康”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這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根本,也應當成為所有參與者的基本共識。只有相關的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員工都能堅守法律道德底線,秉持對病人權益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才能真正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穩定發展。
當然,要維護好“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良好秩序,保護好病人的隱私和合法權益,僅靠道德堅守和自律顯然不夠,提升相關部門及其人員的執法能力是基礎。與傳統的醫療健康服務監管不同,互聯網狀態下的醫療健康服務不再是物理狀態下的面對面的醫患溝通與交流,而具有很強的隱匿性、變動性、不可知性,如何加強服務流程和服務內容監管、保障服務質量,對醫療健康行政管理部門而言是個挑戰。推進“互聯網+”醫療保障結算服務,將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與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對接整合,確保有限的醫療資源不被浪費、不被濫用,也需要醫療保障部門不斷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同樣,為保障公民的健康信息和醫療隱私不被泄露、不被濫用,也對公安部門、工信部門的行政執法能力提出新要求。

在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過程中,公民的信息、隱私安全和健康權益應優先得到保障,保障的最后手段是當這些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獲得相關權利的救濟。同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也應獲得救濟。
目前,關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訴訟案件還很少,公開報道的案件更是鮮見。究其原因,一是以往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還在探索發展階段,并未全面鋪開;二是除遠程醫療會診外,以往的服務主要局限于醫療健康咨詢,并未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引發糾紛的可能性自然很低。但是,隨著《意見》的出臺、互聯網診療服務和電子處方的開展,發生“互聯網+醫療健康”糾紛的可能性會大增,這時司法機關對相關案件的處理結果將會起到極大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公正的司法必將成為保障“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