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見面會上指出,一些市場熱銷的消費品,包括藥品,特別是群眾、患者急需的抗癌藥品,要較大幅度地降低進口稅率,對抗癌藥品力爭降到零稅率。
4月10日,李克強特意考察抗癌制藥外企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他說:“希望你們生產的抗癌藥等重大疾病藥品價格能夠更加優惠公道。這樣不僅患者能夠得到更及時的治療,而且企業也能夠實現薄利多銷,使雙方都受益。”
4月1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
4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表示,自5月1日起,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密集發布的政務信息,一時間將“抗癌藥零關稅”推上了熱搜榜。那么,進口抗癌藥關稅下降的背景是什么,將帶來哪些影響呢?
進口藥品最惠國關稅此前基本在2%~6%之間,自5月1日起包括抗癌藥在內的部分藥品進口關稅將降為零,屆時將同步進行相應的價格調整。實際上,在此之前,進口原料藥和制劑的關稅減免早已分步驟進行:
2016年12月,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2017年關稅調整方案的通知》,將部分藥品原料的進口關稅調整為零,如生產抗癌藥所需的紅豆杉皮和枝葉等。
2017年12月,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2018年關稅調整方案的通知》提出,以進口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部分藥品原料、藥品制劑等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氨芐青霉素制劑、頭孢噻肟制劑等27類產品最惠國關稅從3%~6%統一下調至2%;瘧疾診斷試劑盒、抗血清及其他血份、非混合的免疫制品等多個品種的進口稅率降至零。
2018年4月28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提出,為鼓勵抗癌制藥產業發展,降低患者用藥成本,將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進行調整。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抗癌藥品,可選擇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上述納稅人選擇簡易辦法計算繳納增值稅后,36個月內不得變更。自2018年5月1日起,對進口抗癌藥品,減按3%征收進口環節增值稅。
上述回顧可見,目前開展的抗癌藥品增值稅政策調整不僅針對進口抗癌藥企,對國內抗癌藥生產、經營企業也同樣減收增值稅,利好程度是一樣的。
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體現了國家“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藥衛生政策核心思想,將給患者、國內外藥企帶來巨大影響。
對于中國患者來說,可以更快速、更便宜地分享到全球醫藥創新的成果,滿足目前無法或者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對于很多離不開藥的癌癥患者來說,既可以延長生命,又能夠減輕家庭負擔。
對于國外藥企來說,是一個開放大門的信號,相當于從政策上給了對方重視我國市場的姿態,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對方以價格換市場的策略,從源頭上拉低藥價。不難預見,在未來將會有更多國外的療效好的靶向藥涌入中國市場。
對于我國醫藥市場來說,將帶來不可忽視的“鯰魚效應”。降低關稅,短時間內將對國內藥企特別是仿制藥企業的價格和利潤帶來巨大壓力,但卻能幫助創新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擴充后續產品線。中長期,將會促進中國企業向一流企業發展,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的最終目的是讓患者及家庭受益,讓他們對急需的進口抗癌藥價格降低有切實感受。要實現這一目的,僅靠零關稅還不夠,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從多環節、多渠道層層壓減進口抗癌藥品價格。
國家提出,在實施零關稅之后,要抓緊研究綜合措施,采取政府集中采購、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急需的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方式,并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多措并舉消除流通環節各種不合理加價。
筆者認為,其核心在于讓急需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以暢通采購、銷售渠道。目前,抗癌藥納入醫保主要靠談判機制,從長遠來看,必須建立創新藥納入醫保的特殊的常態化通道,并嘗試按效果付費、年度遞減付費等新模式;同時,建立無臨床優勢可替代藥品退出醫保的機制,保證醫保基金的平穩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