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倪娜
地震發生時,應該躲在哪里?龍卷風來臨時,應該如何自救?踩踏事件發生時,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兒童?外傷發生后,怎么就地包扎傷口?這些常見的危險和災難發生后,身為普通大眾的我們應該怎么做好白救互救呢?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中心陳彥和泌尿外科秦超兩位醫學大咖再次攜手創作的科普新曲《災難來臨》醫學科普歌曲MV首映儀式在南京科技館召開。眾多急救專家、志愿者以及100多位市民朋友先睹為快,觀看了這首講述災難急救科普的MV。
“以前只是聽過這方面知識,但是并沒有真正掌握救援的要領,歌詞寫得很精煉,以后我們就對著歌曲學了。”市民朋友紛紛表示,新歌曲節奏明快,很有現在流行的“嘻哈”風,歌詞簡單好記,而且都是救援的重點技巧,應該廣泛推廣。
談起創作初衷,秦超表示此前完成了心肺復蘇和氣道異物急救的科普歌曲之后,原本準備寫一寫創傷急救,恰逢王一鏜教授和陳彥主任醫師正在籌備災難急救課程,加上2008年他和陳彥都曾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所以就想著把地震、水災、火災、風災、踩踏傷、車禍、外傷等內容都包含進去。
但是一首歌的內容畢竟有限,如果包涵這么多內容的話,就必須抓重點。“把自己設想到危險中去,我的正確選擇會是什么?這就是我的歌詞。”秦超告訴記者,歌詞都是在災害發生時最關鍵的應急救援內容。比如火災,很多人都會想到撤離,這是對的,但很多人不是被燒死而是吸人大量燃燒后的顆粒物窒息,所以撤離的時候一定要扯濕毛巾捂住口鼻,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的吸入。比如發生龍卷風時,很多人是被吹來的東西砸傷,這時候最安全的就是直接找個溝或者低洼地方,趴下把頭部保護好。比如地震,萬一你被壓在廢墟下面,除了找到水源,還可以找些可以敲打的器物。因為等待救援可能是幾天后了,那時可能你已經喊不出聲音了,這時可以敲打器物讓搜救人員聽到呼救聲。
“醫學科普創作之路不會停止,下一步可能會針對急診的重點病種如急性心梗、腦卒中等,以及新疆的結核病防治進行創作,也鼓勵其他多才多藝的醫護人員加入創作和后期拍攝制作,形成一只科普宣傳的新生代隊伍。”陳彥告訴記者,作為醫生,治病救人是首要工作,但是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引下,他們會攜手更多的醫護人員努力開展更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醫學科普活動。
正在籌備個人音樂會的“菠蘿大哥”秦超也表示,“音樂是愛好,醫學是本職,就像左右手一個都不能少。目前正在醞釀一首有關兒童身心健康方面的歌曲,兒童是我們未來的希望,希望我的下一首歌能夠給孩子們帶去一些健康提醒,讓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