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霞
小兒細菌性腹瀉的臨床特點是急性發病,排便次數增加,至少每日3次以上,多則達每日10余次,多為稀水樣便,同時伴有精神差、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實驗室檢查可見糞便中白細胞每高倍鏡下10個以上,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小兒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需要在給予清淡飲食、常規補液的基礎上合理應用藥物。基本用藥有三類,第一類是抗生素,用于控制感染,減輕炎癥;第二類是腸黏膜保護劑,以改善腸道內環境,減輕腹瀉,防止引起脫水、酸中毒等嚴重并發癥;第三類是對癥處理藥物,包括退熱藥、止吐藥,視具體情況而定。
抗生素 小兒細菌性腹瀉致病菌通常是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因而適宜抗生素為頭孢菌素二代及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其中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對小兒細菌性腹瀉有積極的治療作用,但其易引起患兒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不適反應,使得該類藥物的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相比之下,頭孢菌素二代則要安全得多,不會引起胃腸道不適反應,偶爾可能會引起皮疹,但癥狀輕微,停藥后可自行消失。所以,頭孢菌素二代是小兒細菌性腹瀉的最佳選擇,常用藥物為頭孢替安注射液和頭孢克洛干混懸劑。可將頭孢替安注射液40~80毫克分兩次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如果服用頭孢克洛干混懸液,則按每日30~40毫克/公斤體重計算用藥劑量,分3次口服。療程均為1周。
腸黏膜保護劑 小兒細菌性腹瀉應用腸黏膜保護劑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可供選擇藥物為思密達,即蒙脫石散。思密達能夠保護和修復腸道黏膜,促進腸黏膜細胞吸收,有助于減輕腹瀉且無明顯副作用,是治療小兒細菌性腹瀉必不可少的治療藥物之一。用藥方法為每次1/3袋,每日3次口服,療程1周。
退熱藥 約有2/3的小兒細菌性腹瀉病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中多為中低度發熱,少數表現為高熱。當患兒表現為中低度發熱時無需藥物治療,必要時進行物理降溫。如果患兒表現為39攝氏度以上的高熱,則要在物理降溫基礎上給予小劑量退熱藥,防止引起高熱性驚厥。適合小兒應用的退熱藥為撲熱息痛及布洛芬,一般選用糖漿、滴劑或混懸液,例如含有撲熱息痛的小兒美林糖漿、小兒百服寧滴劑,以及布洛芬混懸液等,按照藥品說明書合理應用。
止吐藥 惡心、嘔吐是小兒細菌性腹瀉的常見癥狀,如果癥狀輕微可以不用止吐藥。當患兒惡心、嘔吐頻繁時,可給予嗎丁啉混懸液口服。按每次200~400微克/公斤體重計算用藥劑量,每8小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