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仲省
67歲已退休的董老師,最近小腿靜脈曲張加重,他以為是前段外出旅游引起的,過幾天就好了。由于小腿腫脹嚴重,晚上老伴就給他按摩。孰料突然出現了胸悶、氣短、面色蒼白等情況,家人急忙送他到醫院診治。經過做影像等檢查,證實董老師患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已引起肺栓塞,隨時有生命危險。于是醫生采用吸氧、抗凝后,很快進行了手術,使董老師轉危為安。
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分類
靜脈血栓是指靜脈回流壓力降低,導致血栓形成。其發生的原因主要有血液黏稠度過高、血流速度遲緩、血管壁損傷等,而外傷、手術、長期臥床、分娩等是其誘發因素。與家族遺傳也有一定關系。久站、久坐職業者、老年人、肥胖者、腫瘤患者等是高發人群。
根據血栓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淺靜脈血栓形成,常累及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或其屬支,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見淺靜脈有一發紅、低熱的索狀物,有觸痛,周圍紅腫。其栓子不易脫落,一般不會引起肺動脈栓塞。另一類為深靜脈血栓形成,常發生于小腿部深靜脈或髂、股、腘靜脈。由于侵犯主干靜脈,癥狀較重,而且可能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當血栓向上擴延至下腔靜脈時,可引起肺動脈栓塞。所以深靜脈血栓應當特別引起警惕,有的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靜脈血栓的治療
藥物治療 目的是使病變局限化,消除水腫,預防肺栓塞發生。常用藥物有抗凝劑,如肝素和雙香豆素類藥物等,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增長,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溶栓劑在發病3~5天內使用,如人纖溶酶、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能促使血栓溶解;低分子右旋糖酐,為血漿增容劑,可改善微循環,減輕疼痛;非甾體類抗炎劑,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有的藥物應用時有特殊要求,有的藥物有一定副作用,應由醫生根據病情慎重選擇。
輔助療法 如在急性期需臥床,抬高患肢,應用濕熱敷,待疼痛消失和體溫、脈搏恢復正常后再下床活動。用彈力繃帶纏肢3~6個月,或穿戴彈力襪,可有效地減輕下肢水腫。
病因療法 如患有扁桃體炎等感染病灶,應積極對癥治療;如由腫瘤引起,應采取積極措施治療腫瘤等。
手術療法 傳統的手術方法有靜脈結扎術、血栓摘除術、靜脈剝離術等,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其不足之處。目前采用的介入治療,是新興的血管腔內微創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既能克服傳統手術遠期血管通暢率低、創傷大、患者術后疼痛、手術切口不愈合等缺點,又能有效地開通閉塞的下肢深靜脈,使患者術后癥狀明顯緩解,是一種安全有效并能保持近期和中期通暢的有效方法,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應用。
手術治療的相關問題
靜脈血栓手術適應癥一般嚴重的急性期患者,需要快速清除血栓,就需要手術。手術的最終目的就是開通堵塞的血管,防止血栓脫落。慢性血栓后期如果血管已經有慢性閉塞,也可以采取手術治療。慢性血栓的手術主要是重建血管。現在做得比較多的是髂靜脈和下腔靜脈(都在軀干部位),至于大腿和小腿靜脈的預后,治療效果尚不能確定,所以開展較少。重建血管的方式一是開刀取栓、架橋手術;二是介入治療,就是把支架放到狹窄或閉塞的血管內,重新開通血管。如果是深靜脈血栓,病情較重,還是早一些手術為好。如果發展到肺動脈栓塞再手術,死亡率很高。
微創手術的優點 微創手術時用一些比較特殊的導管,插到血管的遠端。因為導管很細,不會碰到血栓,到達遠端后導管前端的球囊打開,變得跟血管一樣粗,再把導管拉回,將血栓隨球囊一起取出。還可以在血栓的慢性期通過球囊把狹窄或閉塞的血管擴張開,同時放置支架。這種手術比傳統手術安全度和效果都大有提高。
手術治療前需做哪些檢查 靜脈血栓患者手術前一方面要做常規的抽血化驗、胸片、心電圖等檢查,另外要做血管超聲和CT造影,以判斷患者是否屬于手術的適應證,并根據檢查結果,確定手術方式。
術后需要注意哪些 首先是抗凝。抗凝治療要貫穿在靜脈血栓的整個治療過程中。雖然抗凝治療有引起出血的風險,但手術后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抗凝治療,以減少術后出血的風險。其次要積極活動。手術本身就是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之一,患者進行取栓手術可以說增加了血栓復發的概率,所以術后早期患者要積極運動,預防血栓急性復發。三是要進行輔助物理預防和康復。如穿彈力襪,應用壓力驅動泵和足底驅動泵,等。
術后何時開始運動 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通常在麻醉恢復后就可以開始運動。術后可以先在床上活動,下地活動的時間要根據手術創面的大小決定,總的原則就是盡量早。而且不同年齡段的患者情況也不完全相同,如年輕者術后12小時即可下地活動,年老者就要晚一些。
“腔靜脈濾器”起什么作用 腔靜脈濾器是預防致命性肺動脈栓塞發生的一個裝置。它對血栓沒有治療效果,但它可以攔截從下肢流往肺動脈的血栓。但腔靜脈濾器也有缺點,因為它是個異物,也是血栓形成的一個危險因素。所以一般不把濾器作為常規治療,只有當患者由于腦出血等原因,導致不能做抗凝治療時,才考慮放濾器。如果血栓屬于中心型或比較大,也可以考慮放濾器。
手術治療后血栓容易復發嗎 血栓的復發與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有關,與治療方式的選擇沒有太大關系。做過支架或者血管搭橋的患者,由于手術往體內放入了異物,相當于增加了危險因素,所以這類患者復發的機會要大一些。有些因為外傷導致血栓的患者,治療后再次受傷后患血栓的概率也會比原來高。因此,要求這類患者抗凝治療的時間要增加,盡量避免血栓的復發。
術后患者的定期復查或隨訪 所有患者都要進行定期隨訪復查。如果患者用華法林,就需要監測凝血,以防出血。同時也可以檢查治療是否有效,預測復發的概率,看是否需要恢復抗凝治療,等。通常第一次發生血栓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3~6個月需要進行復查,復查的項目主要是出(凝)血功能,必要時還需要查血管彩超。如果不是首次發生血栓,在3~6個月的基礎上,12個月左右還要復查一次。如果是肺動脈栓塞,至少要抗凝治療6個月,這期間要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物的劑量。
靜脈血栓如何預防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形成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如不加注意,它們就會乘虛而入,如何預防呢?
1.避免久坐久站:長久處于某一體位,下肢活動減少,就會導致血流緩慢。靜脈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對瓣膜會產生一定的壓力,當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時,瓣膜會承受過重的壓力,逐漸松弛、脫垂,使之關閉不全。這都是促進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如果因為職業原因,不能避免久坐,可以在工作間隙做一些原地的運動,如原地踏步的小幅度腿部運動;有條件的可以適當把腿抬高,并不時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簡單的按摩。如果每隔一小時做一次工間操,或起身活動一下,更有利于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
2.飲食要清淡一些:血液黏稠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主因。如果飲食太過油膩,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吃得過多,容易增加發生風險。所以,在飲食方面要多吃新鮮果蔬,多食富含維生素、粗纖維及低脂食物,減少肉類、油脂和鹽的攝入。要適當補充水分,使血液不至于太黏稠而影響血液循環。
3.堅持運動,鍛煉身體:要利用業余時間,多到戶外活動,參加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血管更強健。如果長時間(4小時)保持同一個姿勢不動,容易導致下肢血液回流不暢,甚至形成血栓。適宜的體育鍛煉可以減輕體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壓和血黏稠度,對預防各種血栓病具有重要作用。
4.戒煙限酒:研究表明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成分對血管內皮細胞有損害,能促進血栓的形成。因此要遠離煙草,既要本人不吸煙,也要防止被動吸煙。酒精會對血管壁造成損傷。因此最好不飲酒,盡量少飲酒。飲用烈性酒,最多一次不要超過100毫升。
5.勞逸結合,注意休息:長時間站立和負重,是導致靜脈血栓的因素之一。因此,久站和負重后要活動一下四肢,改變一下體位,中間要適當休息。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不要沉迷于電腦游戲、打麻將等,切忌因此熬夜甚至通宵不眠。
6.長途旅行,注意活動下肢:長時間坐車、坐飛機,容易影響下肢血液循環,造成腿腫,所以要注意改變姿勢,適當活動下肢。在人多擁擠的環境中也應注意活動,如屈伸踝關節、反復下蹲幾次。如果條件允許,可反復用力抬高大腿,屈伸膝關節。在乘坐飛機出國旅行中,更應注意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7.保持樂觀情緒: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有利血管健康。而自尋煩惱,愁腸百結,會造成心臟壓力加大,血壓升高,血流不暢。因此要凡事想得開,放得下,輕松快樂,笑口常開。
8.發現靜脈血栓苗頭要及時就醫:如出現小腿腫脹、疼痛,腿部靜脈血管出現小蚯蚓狀等,就要及時就醫,以盡早控制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