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飚
當前,為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我國通信業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為重點,在農村及偏遠地區加快寬帶網絡建設和普及應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不過,在中部某省基層調研發現,一些隨著“寬帶下鄉”伴生出來的現象值得警惕,農村信息高速“斷頭路”打通后,農民“走好”還需多方努力。
不久前,筆者在中部某省的一個貧困山村遇到了58歲的村民張俊拴。在他家里,筆者見到老張口中家里最貴的“家電”——用防灰罩遮蓋著的電腦顯示器和鍵盤。老張說,他和老伴兒都不會上網,電腦只有逢年過節,兒女回來了才能派上用場。
老張所說并非個例,這個省通信管理局做過一項調查,從2016年開始,相關工作人員曾多次走訪安裝寬帶的村民,問他們安裝寬帶用來干什么,大多回答是“耍”。一位通信管理部門的干部說,在已經通達寬帶網絡的村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看電視、上網等娛樂活動占據村民大部分時間。
農村“通了寬帶干什么”這一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政府很清楚要利用好互聯網,不僅僅是娛樂,還要讓更多農民受益,但好事辦好卻不易。
早在2005年,當地開始探索建立鄉村網絡文化站,這項工程投資20多億元,免費為農村送去電腦終端4萬多臺,覆蓋2萬多個村。如今,筆者調研走訪發現,昔日如火如荼建成的網絡文化站幾乎荒廢,偶見一個也淪為“鄉村網吧”。
農村信息化的探索嘗試還在繼續,但仍遇到不小困難。筆者在一些村莊見到了“科普中國鄉村e站”。不過,有的村干部說,由于不會操作電腦,也不清楚如何使用。一位村支部書記對“科普中國鄉村e站”如何使用還算是比較清楚,他說,利用互聯網,通過電腦讓農民可以在村里學習農業技術,還能在線請教專家。不過,當筆者讓這位村支書操作時,他鼓搗半天卻連不上網。這位村支書面露難色說,以前都是駐村第一書記操作,但隨著這位駐村第一書記任期結束,這個科普中國鄉村e站也就沒有人再會使用了。
面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紛紛掛牌”現象,一些基層干部有兩方面看法:一方面農村信息化建設雖然難度大,任務重,但是政府沒有放棄,相關部門也沒有因此而退縮。比如,電商扶貧的探索,還涌現出一些農產品電商先進縣、微商村,還有了“網紅”農民。“互聯網+三農”讓農民足不出村就能隨時上網溝通、查找農技資料、了解農產品行情,為農民開創了信息化新牛活。另一方面,要防止“紛紛掛牌”導致形式大于內容。比如,筆者在有的農村淘寶體驗店看到,除了門口多了幾塊牌匾,這些體驗店與其他鄉村店鋪沒有區別。更值得注意的是“掛牌”可能造成的資金浪費,因為一個牌子就是一個牽頭部門,就需要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如果利用不好,不僅造成巨大浪費,還讓農民寒心。
農村“網路”修好了,農民如何才能“走好”?一是避免好的信息化應用下鄉就失靈,做好培訓很關鍵。政府部門、行業組織和相關互聯網企業,要大力開展農村互聯網應用普及教育,提高農民接觸和使用網絡的技能,培養農民上網的需求意愿和使用技能。二要加大信息平臺整合力度。一位農業部門干部深有感觸,他說,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互聯網應用將迎來蓬勃發展期,農村信息化建設也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多政府部門都積極牽頭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比如農業部門、商務部門,還有社保、團委等部門,加上各類電商企業,因此有必要對各類農村信息平臺進行摸底,實施資源整合共享,避免出現信息“孤島”,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開發針對農村網絡文化內容也非常重要。筆者在調研的一些鄉鎮發現,一家電信運營商開發的“美麗鄉村”APP,集合了村務公開、專家在線問答等功能,還能訂火車票機票、看電視、聽評書,兩年時間已經吸引了40多萬農民用戶注冊登錄。受訪基層干部說,正確的價值觀、正能量的網絡文化不占領農村,低俗媚俗網絡文化就更易在農村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