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傳統的品德課堂,以講授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教師慷慨激昂地講,學生毫無生趣地聽;教師苦口婆心地傳授,學生無動于衷地接受;往往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但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學生的興趣點沒有被激發,課堂的參與度不高,學生的學習任務不明確,目標不清晰。這些困境決定著品德學科的教師應該進一步調整課堂教學的方式,面對鮮活的生命,鏈接學生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優化品德課堂,提高教學的質量。
一、設定主人角色,創設自主體驗的教學情境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教學中,加強師生角色的轉化,不妨讓學生“做一做、演一演”,體會生活中的角色,教師做好活動設計,做一個指導者、合作者,協助學生體會生活中高尚的道德品質。通過實實在在的體驗,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落到實處,促進學生品德的提升。
在教學《課間活動守秩序》一課時,起初我只是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按部就班地講道理,講得我筋疲力盡,學生卻無動于衷。到了第二個班,我臨時創設了一個情境,自己演起了不排隊就喝水的一幕,引導學生了解教室內應該守秩序,又講述了在集體中遵守秩序的必要性,學生如我所愿地講出了道理。但當課間活動時,我發現這個班級的有些學生在做游戲時還是不守秩序。既然是“課間活動”就不能站在課堂上講大道理,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學生,學生品德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在立足課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模擬”生活,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學時空。執教第三個班級時,除上述情境創設外,我一改往日的常規教學,親自帶領全班學生走出課堂,到操場上課。只要教學設計有針對性,有實效,就應該打破舊有的模式化的東西,把學生置身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我們的教學也就會變得充滿智慧的歡樂與創造的快意。
為了讓學生對這節課有深入的認識,我以“小兔”的身份加入其中。我一會兒搶球拍,一會兒奪跳繩搗亂。還不等我提問題,他們就爭先恐后地指出我的做法不對,有的說“小白兔搗亂,應該好好玩”,有的說“課間活動不要打鬧”,有的說“課間活動玩好了,下節課就有精神了”等等。而后改過自新的“小兔”與他們一起有秩序地做游戲,也堅定了他們在活動中養成遵守秩序良的好習慣的決心。
品德課堂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道德行為,在學生主動參與、充分展示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情感體驗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讓他們去體驗生活,在開放的活動中充分感悟、發展。
二、設定生活角色,創設開放互助的教學情境
品德課堂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為了生活、發展生活,為學生成長奠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回歸生活,模擬生活,成為教學的有效手段。把抽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生活中的小案例,讓學生用心去體會、用腦去思考、用手去行動,才能達到明白道理、引導行為的目的。教學中注重開放互助,活動預設開放、過程開放、結果開放,有助于學生建立起自覺意識,活動中的相互交流,學會合作,培養了學生的交往能力。
在模擬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進行優化角色的演練。為了進一步引申,我又創設了在公共場所看電影買票的情境。這節課我在3個班級,創設3個情境,最終有了實效,這也說明了生活化情境學習的重要性。我通過生活化情境教學,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全面深入冷靜地思考、梳理和總結,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優化,更貼近學生實際,使學生得到更大限度的發展。
在生活化情境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作充分的預設。但不是所有的預設都能在現實課堂中真正獲得生成,這需要教師不斷反思預設可以有效生成的技術含量,以保證預設的有效性和成功率。預設對生成的有效性指數需要我們從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自主學習力度、合作與探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的效果等方面考慮。
教學因問題而變革,問題來自于日常教學行為之中,預設與生成是問題的來源。成功的教學感悟,巧妙的教學設計,點滴的鮮活細節,也是問題的開始。只要我們去發現、去研究,重視改進教學的意義,深刻理解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運用合適的方式和良好的策略,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讓教師價值得到升華,進一步激發自己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收獲。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王兆新村小學)
見習編輯∕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