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命禹 劉戰國 張齊 張凱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基礎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具有國際一流科研基地、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國家高水平智庫、國家科技金融發展助推器等特征。
借助國家戰略規劃實施和戰略平臺建設,加快建設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是提升科技創新高地載體平臺建設、放活壯大科技創新主體、理順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的基礎性大事。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平臺。
河南省十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經濟強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現代服務業強省、現代農業強省和網絡經濟強省,因此,必須強化創新驅動,必須建設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
只有建設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讓中原更出彩。
1.全球創新行動為河南省科技創新帶來新機遇。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河南把握世界科技創新方向,提供了歷史機遇。
2.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促進中部崛起戰略布局帶來新動力。鄭州作為“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鄭歐班列的運營和航空貿易促進了河南與沿線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互動,為河南打造內陸開放型創新高地提供了良好契機。
3.為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帶來政策紅利。特別是在吸引全國乃至全球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落戶鄭州,制定了許多超前的獎勵和激勵措施。
4.為自貿區建設帶來新優勢。自貿區將為河南省的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新的體制機制,有利于探索新的科技、經濟、市場乃至政府運行機制。
5.為“雙一流”大學建設帶來新契機。鄭州大學入選“雙一流”高校,將為鄭州市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大的本土化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
外部,周邊區域競爭更為激烈,尤其是對創新資源的競爭更為明顯,武漢、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在基礎研究、產業基礎、高校資源、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內部,現階段鄭州市科技創新能力、前沿科學成果、科學領軍人才素質亟需提升,科技創新管理機制改革與聯合科技攻關力度亟需加深。
1.河南省自主創新基礎牢固,創新溢出效應明顯。十八大以來,河南省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創新主體數量和質量優勢明顯,各類高端創新平臺相繼落地,重點領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速,知識產權強省戰略穩步推進,創新環境持續優化。
2.鄭州市創新驅動優勢明顯。鄭州市經濟總量占全省20%,集聚了全省優質的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國家戰略平臺疊加、主導產業、開放式創新、區域創新要素資源集聚等優勢明顯,且得益于河南省科技創新成果溢出,鄭州市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的基礎更加堅實。
1.河南省創新驅動存著明顯缺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創新型人才有待加快集聚,雙創平臺建設有待提速,創新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創新生態體系有待優化。
2.鄭州市科技創新存在明顯不足。一是領先科技資源較為分散;二是科研機構相互協作缺乏渠道;三是科技人力資源儲備不足;四是工業供給結構總體依然偏重。
圍繞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支撐“三區一群”國家戰略,立足鄭州,輻射中西部,以農業為核心,聚焦農業、生物、信息、裝備、能源、環境六大領域,開展多學科交叉和變革性技術研究,布局一批交叉前沿創新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建設若干“雙一流”大學和學科,為建設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支撐。
堅持“六大原則”,即堅持高端引領、問題導向;堅持多方推動、發揮優勢;堅持開放合作、協同創新;堅持體制突破、激活要素;堅持以人為本、人才優先;堅持科技引領、產業為本。
到2020年申建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成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科學研究的制高點、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到2035年,建成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
總體布局是“4+N+1”科創框架體系。“4”是指沿黃河建設四大核心載體:國家實驗室(包括國家級研發中心)核心區、大科學裝置核心中區、教育科研核心區和成果轉化核心區;“N”是指在每一個核心區中規劃建設“N”個科創平臺,即建設“四個一批”科創平臺;“1”是指一體化國家科學中心與產業創新中心,構建科創與產業無縫連接的全鏈條創新體系。
規劃建設“濱黃科學城”或“黃河科學新城”,集中承載鄭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暨科技創新中心。優化“濱黃科學城”或“黃河科學新城”“四大核心區”空間布局:在鄭開科創產業帶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在高新區等建設國家實驗室核心區;在西大學城和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教育科研區”;在高新區、鄭東新區、經開區、航空海港區等地布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區。
一要明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河南省核心戰略。二要發揮交通區位優勢,推動開放創新。三要著力打造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四要著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雙向互動、融合發展。
一是創新布局集聚。集聚任務最突出在鄭洛新,其后依次是鄭州大都市區、“一級三圈八軸帶”及中原城市群節點城市。二是推動產業布局集聚及轉型。增強“核心一軸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及輻射帶動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強化集聚地輻射帶動作用。提升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產業集聚區、創新型城市的輻射帶動力。
一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二要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三是拓展創新生態系統的外部網絡。
一要強化政府引導。二要強化市場主導。三是強化企業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