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敏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完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系統,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4月甘肅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支持體系、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績效考核評估制度等政策制度基本形成。充分發揮政策體系
l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提高全社會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性認識
提高全社會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要性的認識,充分發揮政府的培育引導作用。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良好氛圍,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前提。隨著農村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構建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持續發展。當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亟需引導扶持,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機制以及多形式提高發展質量等方面發揮好政策的引導作用。科學認識新型經營主體和家庭承包戶的關系,家庭承包經營仍將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大量的家庭承包戶仍然會長期存在,作為自給性生產的承包農戶,同時也為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勞動力和原材料。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中,承包戶是其他主體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礎,每一個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都離不開承包戶的支持,而承包農戶抗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新型主體尤其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可以為家庭承包戶提供生產各環節的服務,從而推動承包戶生產方式的轉變。然而,隨著農村全面改革的推進,小規模農戶將逐漸減少,個體農戶會逐步成長為家庭農場,這也是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2 充分發揮政策的扶持激勵作用,健全有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的政策體系
創新財政支持方式,設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專項資金。通過財政貼息、涉農補助、財政獎補等形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生產服務性設施、進行原料生產基地建設、逐漸擴大生產規模、不斷推進技術改造升級。按照“誰種出,誰受益”的原則,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優先扶持示范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實行以獎代補,對達到要求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獎勵。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用電給予優惠用電價格。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領域,形成多元化農業投入新格局。創新金融支農機制,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資金供給。要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獎補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對符合條件的簡化審批流程,確定靈活的貸款期限,對信用等級高的實行優先貸款。擴大農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抵押貸款試點范圍,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房產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產品。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提高保費補貼標準,發展商業性、互助性農業保險,提升風險保障。
3 充分發揮監督管理作用,營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
各級政府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登記管理。建立健全合作社、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備案制度,各級農業(農村經濟)部門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時開展指導服務,科學分類建檔,建立健全新型經營主體的動態監測和降級退出機制,對新型經營主體要分類進行建檔備案,以此作為享受扶持政策的基本依據。對示范作用更加明顯的,積極推薦為上一級的示范性新型經營主體,不具備示范性作用的,應考慮降級或退出。強化法制保障,切實維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依法興農護農治農,完善相關法規,確保農村改革與立法銜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提供法制保障。深化農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理順綜合執法與行業執法職能,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誠信守法生產經營。梳理相關部門的涉農政策,增強各項支農政策之間的靈活性、時效性、銜接性,確保各項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優惠政策落實到位,提高政策實施效率。
4 建立金融政策支持體系,發揮保險政策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引導作用
發揮金融政策支持體系的關鍵,在于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應市場能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這是金融政策支持體系的發力點,也是助推農業提質增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落腳點。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角度講,保險政策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引導作用,應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元融合發展、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作為重點內容和主攻方向。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保險政策,以新理念、新技術,探索新產品、新途徑,最大程度提升保險政策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引導作用。發揮“保險+政府”合力,保險收入或理賠由保險和政府共同分擔,不僅確保政策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還能夠有效撬動社會資源,放大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試點,豐富農業保險風險管理工具。運用保險、銀行、政府“風險共擔”機制,打通金融扶貧鏈條,解決農村信貸風險高、信貸機構放貸意愿不足導致的“血脈不通”難題.結合當前正在推進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通過經營權流轉等方式,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土地規模經營。
5 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保障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人才供給
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扶貧、教育、科技等部門培訓資源,以種植養殖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主、返鄉農民工農村復轉軍人等為重點,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懂生產、會經營、有技能的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廣校、農技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合作,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設計培訓內容、形式,安排培訓場地。構建由農業、人社、扶貧、教育部門組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的培育制度和培育政策,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適合成人特點的技術技能培訓、各種政策扶持等物質幫助,尤其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勞動力給予政策幫扶,加大這些地區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這一弱勢群體盡快脫貧致富。讓想務農、有經驗的“老農”轉變觀念提升技能,提高了科學種田的能力和水平,成為穩糧增收的基礎力量。讓能創新、敢創業的“新農”,將現代經營理念及產業發展模式,以及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引入農業,成為推動種養業轉型升級的引領力量。讓高學歷、有情懷的“知農”快速成長,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政府要支持并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技術專利、“三品一標”認證、進行品牌創建,通過財政獎補給予適當獎勵。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應用農業物聯網和電子商務。探索通過獎補等方式,引進各類職業經理人,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找準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用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積極做好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新華社,2017.06.21
[2]農業部部長韓長斌解讀《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新華社,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