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佳佳
【摘 要】 提到“深度”,大多數老師都有可能與“深奧”一詞相關聯,并非如此。“深度閱讀”一詞,是相對于“淺度閱讀”來說的,它是用提高學術水準、文化素養以及工作能力為目標的深層次閱讀形式。但“淺度閱讀”則是限制于淺層次的,是給人簡潔、輕快感受為最高目標的閱讀形式。
【關鍵詞】 深度閱讀;方法;閱讀教學
教育心理學家提出,語言的意義有著雙層結構,為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外國的學者們對于學生閱讀理解的過程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高夫的自下而上的閱讀指導模式。高夫提出閱讀是從字母的解碼開始,隨后為詞、短語以及句子的潤色,最終達到取得文章的意義。古德曼研究的自上而下的閱讀指導模式,其中強調了在閱讀的初期那些沒有看到的東西的能力最重要,這就是深度閱讀。中國的學者中,萊州市的張趙輝教師研究出“層進式”閱讀指導結構。他指出:品讀文章,首先需要瀏覽全文,得知大致內容;其次挑選重點品讀,深層次研究文章內容;最終需要通讀文章,理解文章所寫為何。這樣方能透徹閱讀課文。安徽的陳運琰則按照思維從“疑”到“無疑”的規律,對學生實行“四層次”質疑教學法研究,即表層質疑、里層質疑、深層質疑、聯想質疑。指導學生品讀深究文章,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全部的這些讓筆者對深度閱讀指導有了深層的認知。不過,大部分的學者僅強調了在閱讀過程里對文章理解的結果,并不重視對學生怎樣實行深度閱讀引導的方式。
一、現狀分析
目前很多學生閱讀的狀態不如人意,筆者認為影響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因素為:閱讀的方式不正確,閱讀的興趣不濃厚,閱讀的習慣沒養成。其次每個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措施,呈現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喜歡看書的學生,在看書的過程里可以激發思維,加入自己的想法,不喜歡的學生則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二、原因探究
1.課內閱讀探究
(1)學生個性體驗不夠。完完整整的一節課,從老師的教學語言到教學設計都非常完善,好像提煉出了課文的重難點,并加以解決了;好像也引導同學進行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也做到了。不過進行課文復習時,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又回到了原點,課文的朗讀也不帶任何的感情。這表明了什么?表明學生對于課文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管是課文的感悟和朗讀時的聲情并茂都是老師強加的。學生并沒有自己深入研究這篇課文。
(2)教學形式單調。有的老師講課,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在講臺上口水飛揚的高談闊論,偶爾會提問學生一些問題,即便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課堂,老師也有點心余力絀。撒開了場子,收不攏攤。不像知名教師上課,有時討論,有時辯論,使用的所有方式看似信手拈來,卻又恰到好處,沒有刻意斧鑿的痕跡。
(3)沒有尊重個性差異。有的老師沒有深入熟悉、研究、評估學生,設計的問題,一些難度過大,學生一下子琢磨不透;一些則過于簡單,并不適用。沒有認識到學生與學生的差異,也沒有想出相應的方法與策略,導致不能使每個學生都深入到學習中。而且不能平等地對待學生的不同見解。
2.課外閱讀探究
(1)電子產品剝奪了閱讀的時間。目前的學生都喜歡玩電子產品,電視、平板、手機等。絢麗的顏色,閃耀的屏幕引誘著他們放棄了閱讀,轉而投入電子產品的懷抱。而調查表明,現在的電視節目適合孩子觀看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一些偶像言情劇,這些正在影響著他們認識世界。而老師要做的,就是把他們從電子產品的“泥潭”中拉出來,引導他們進行閱讀,為他們推薦好書,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他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2)未能營造好的讀書環境。在當今社會,大多家長忙于工作,應酬等,也很少進行閱讀,更無法監督孩子的閱讀,這樣的家庭就缺少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而且很多家長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給孩子買的課外書籍也多為各種滿分作文等,孩子則缺少名著小說,科幻讀物的閱讀,知識面無法展開,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老師沒能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同樣受應試教育影響,很多老師更多地看中課本的教學,并布置了很多課堂作業,導致學生沒有了閱讀課外書籍的時間。不過,有了新的大綱,老師也重視起了課文閱讀,但是始終缺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導致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不高。
三、方法實施
1.探究語言。探究語言可以推進教學過程的發展,這也是打開深度閱讀缺口的重要方法,特別是要注意教師對于課文和導語的研究。
一個老師,一定要正確了解課文的涵義,找準課文目標的定位,并抓住語言的切入點,這樣才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以此達成老師與學生間的對話。假如老師沒有深入研究課文語言,也就沒有深入理解課文了。
不過,精準的導語,卻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達到一舉兩得的作用。另外,設計得當的導語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并起到積極的效果。所以,筆者建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設計出好的導語,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課文。
2.調動思維。孩子是有靈性的,但孩子的思維還比較稚嫩。怎樣高效地調動孩子的思維,且讓他們不斷深入思考呢?這有待于教師的引導。
(1)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設計教學的過程里,老師應該注重課文最基礎、最重要的問題,不應該受課文表層內容的限制。實行教學的時候,老師應該不斷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內在,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切的體會到課文的精髓。
憑借課文的注解,學生可以輕松地解析文章的大意,但是老師沒有止步于常規的解析,而是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從而完成了課文的升華,讓整個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2)挖掘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對于平時的教學活動,老師不應該只培育學生的自主研究意識,還要重點培育學生的思維創新。老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發難,并讓他們講述自己的理解,培育他們的創造性。
3.激發情感。語文的一大特點就是情感,情感是深度閱讀的重要因素,只有擁有了情感,才可以進行語文教學和深度閱讀。而老師就是要抓住這一點,用情感來教學,用情感來啟發學生,來感染學生,并引導學生進入深度閱讀。
總而言之,深度閱讀是一種教學思想,并非教學模式。通過深度閱讀,我們可以設計出無數的教學方案。理所應該的,筆者認為要注重課文的深入探究,重視語文教學的各種方式,并進行有效結合,盡量開發課文的隱藏價值,并付之于學生的學習中,用語文課堂來澆灌深度閱讀的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