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玲
近年來,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國家對水稻的栽培也越來越重視。提高水稻產量的方法也不斷出現,例如“超級雜交水稻”,然而對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總結。
l 我國水稻種植栽培現狀
近年來,國家對水稻種植大力扶植,連續出臺政策鼓勵實現高產健康的水稻,并且我國的水稻質量和產量也確實提高了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現在的水稻種植還是低水平的,我國一些地區現在還使用著一些不科學的栽培技術。當前我們需要在水稻栽培的技術層面探討來提高產量,以此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和實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現階段水稻栽培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對技術問題的不重視,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現代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讓人們不必依賴農作物種植來生活。人們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只是生存資料消費,而且還有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這就進一步導致了人們對技術提高的研究少之又少,嚴重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還有就是其它糧食作物的推廣種植和新型糧食作物的發明讓人們忽略了對水稻栽培技術的探究,于是為水稻高產技術提高方面留下了一片空白區域。除了對技術的不重視,對種子和秧苗的不當選用也是目前的一大問題。現階段除了大面積機械種植的專業企業外,其余都是一些農村小戶分散種植。這些農民大部分居住在偏遠地區,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對作物的生長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認識,他們大部分的認知來自于不完全的實踐摸索和代代相傳的不一定科學的諺語。他們對水稻種子的選取僅限于可以正常生長,或是無法選擇出存活率高、產量高的種子。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劣質的種子、秧苗便頻頻出現,從而導致了水稻產量的低下。此外,他們對水稻的后期管理也不恰當。施肥、澆灌過程沒有嚴格按照科學的步驟進行,進而導致了水稻植株的枯黃或營養過剩,有的是病蟲害頻發,這就嚴重影響了作物的正常生長和整片稻田的水稻產量。
2 促水稻高產技術的要點
2.1 種植地的選擇。應選擇有利于種子、秧苗生長的土地。首先,保證土地能夠涵養水分,這樣才能防止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水量充足。其次,土地的酸堿度應適中,盡量選擇中性的土地,避免酸堿、鹽堿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土地應有足夠的肥力,無機鹽的含量應該豐富而適中,這樣才能既保證水稻茁壯成長,又不會發生“燒苗”現象。
2.2 選種處理。在選種前,播種者應根據當地環境和土地條件選擇合適的種子。如果當地多病蟲害,那就首先選擇抗病蟲害的種子。應選擇成穗率高、穗大、產量高的種子,要保證這些種子長成植株后矮壯且抗倒伏能力強。種子的處理方面,要做好消毒措施,可以將種子進行晾曬或者用種子藥水浸泡。與種子藥劑混合前,要將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使種子吸漲,然后放在袋子里以防失水。除此外還有保溫催芽措施,這一般是要依種子的品種而定。
2.3 病蟲害的預防。不得不說的是,病蟲害是農民的一大敵人,也是造成低產的一大兇手。在一些極端天氣下或極端條件下,病蟲害的發生率會顯著提高。所以,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栽培者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并經常留意水稻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有植株出現病蟲害,要及時施藥。常見的水稻病害有葉稻瘟、穗稻瘟、水稻矮縮病、白葉枯、細菌性條斑病等,而稻飛虱則是蟲害的元兇。在使用農藥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產品,仔細挑選且噴灑時劑量一定要適中。農藥對環境有污染,所以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格外小心。
2.4 澆灌技術。毋庸置疑,在常見糧食作物中水稻對水的要求最高。我們可以給水稻時期進行劃分,不同時期對水量的要求不一樣。剛移栽為第一階段,返青前為第二階段,返青后到分蘗后期為第三階段,分蘗后期到幼穗分化為第四階段,幼穗分化為第五階段,孕穗期為第六階段,乳熟期為第七階段。在水量控制上,第一二三階段應分別使水量保持在l—3cm、6cm、4cm。第四階段可以選擇深水灌溉的方法,第五階段控制水深1.5cm最佳。而在第六階段,溫度要控制在18攝氏度以下,選擇深水灌溉的方法。在第七階段應保證土壤濕潤并在收獲的七天前停水。而且在灌水時為了避免白天高溫灌水對植株的損傷,晝停夜灌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2.5 合理施肥。好的莊稼離不開肥料的滋養,而水稻對肥料的要求更高一些。水稻的種植優先選擇有機肥料,這樣才能種植出綠色環保的大米,但必要時又要搭配化肥以保障礦物質的均衡充足。由于水稻在生長前期對肥料需求量大,所以前期的施肥一定要充足,施加底肥并適時追肥。施底肥要質優量足。追肥時要次多量少。同時根據地力、長勢和底肥多少,合理追肥,追肥時主要追好分蘗肥、調節肥、穗粒肥。這樣才能保障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無機鹽的合理需求。
3 結語
水稻的產量影響著我國的整體農業水平,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理應受到更多人的重視。提高水稻栽培實際工作者的技術水平,規范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操作技術,是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不僅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不懈努力,更需要對教育知識的普及和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將我國的農業水平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和菊英,云南水稻種植現狀及發展策略[J].云南科技管理,2016,29(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