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寧
陜西省丹鳳縣地處秦嶺東段南麓,東與商南縣接壤,西與商州區毗鄰,南與山陽縣為畔,北與洛南縣相接。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質多為沙壤土。自然氣候十分優越。丹鳳縣是享譽國內外的商洛板栗產地。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全縣的板栗栽培有27.36萬畝,年產量達148萬公斤。板栗已成為當地農民最主要經濟來源。自1996年以來,丹鳳縣板栗被確定為優勢產業開發項目,具有生產無公害食品的優越條件,如能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發揮山區優勢,全面推廣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可顯著增加經濟效益。具體技術要點如下:
1 選好園址精心整地
無公害板栗產地應選擇生態環境、水源、土壤條件好,遠離三廢無污染源的生產區域。
1.1 園地的選址。板栗樹是深根性樹種,根系(側根)發達,因此宜選擇土層厚度不低于50厘米、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壤通氣好的沙壤土地方。屬于中性或偏酸性pH值5.5至7.2,海拔500—1200m的河谷川塬、溝臺地,坡度為25度以下的陽坡、半陽坡,低山丘陵半陰坡。
1.2 整地。有兩種方式:一種為溝狀整地方法:溝寬、深各80厘米,溝與溝水平距離3—4米。一種為穴狀整地:穴長、寬、深不少于80厘米,穴距水平方向2—4米。
2 選擇良種壯苗及定植
2.1 良種。可選擇當地優選品種以及陜西商洛柞板l號、11號、14號、鎮安大板栗、山東煙青、煙泉等品種。
2.2 壯苗。壯苗是豐產的基礎,選用二年生實生苗,苗高l米,地莖l厘米,主根長30厘米,粗0.4厘米,側根不少于5條,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實生苗木。
2.3 定植。商洛地區初冬或早春均可定植,春栽為3月上中旬:秋栽為10月中下旬。株行距可采用2x3米或3x4米,每畝可栽植55—110株。
3 及時開展實生苗定植后嫁接改造
栽植后第2年開始嫁接,主要以柞板1號、11號、14號、鎮安大板栗等作為嫁接品種。嫁接時需配置授粉品種2—3個。嫁接后第2年畝產可達到5—15公斤,3年后畝產成倍增長。
4 合理整形修剪
修剪遵循“因樹修剪,看芽留枝”的原則。即做到三看:看地,山地還是平地,土層肥瘦、水肥條件好壞等。看樹,看樹的品種、樹齡、樹勢強弱等。看結果枝,看芽子的種類、數量、雌性混合芽的多少等。可采用分散修剪法和集中修剪法。分散修剪法即在強樹旺枝上多留一些結果枝、發育枝、徒長枝和預備枝。強樹旺枝頂端只有一個結果母枝,在其下方再選留1~2個預備枝。加強培養,使其分散樹體營養,緩和樹勢枝勢,逐步形成結果母枝,增加產量。當結果母枝變弱則進行回縮修剪。使預備枝代替結果母枝結果,并可防止結果部位外移。集中修剪法即在弱樹弱枝上,通過疏間和回縮,使養分集中到保留下來的枝條上,促使其由弱變強,形成較強壯的結果母枝。早果早豐的樹形應是主枝疏散分層形或自然開心形。幼樹冬短截、夏摘心,疏過密枝,開張角度。盛果期要以冬季修剪為主,冬夏結合,以緩和樹勢、平衡枝勢,調整光照,更新結果母枝,夏季疏除無雌花的細弱枝、無效枝。當枝頭出現大量的瘦弱枝和枯死枝時,表明此枝已衰老變弱,應及時更新復壯。
5 加強土肥水管理
5.1 土壤管理。擴大樹穴。從樹冠以外根少或無根的地方向里刨,刨到細根多的地方為止。新擴穴與根之間刨通,刨深60—80cm。結合擴穴壓入碎草、落葉或綠肥等有機物質:刨樹盤。春、夏、秋三季刨樹盤。春刨宜淺,秋刨宜深,樹冠以下刨深15~20cm,里淺外深,結合刨樹盤,壓入綠肥等有機物質。
5.2 合理施肥。施肥應按照《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規定的標準執行。禁止使用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城市垃圾、硝態氮肥和未腐熟的人糞尿。施肥可施基肥、追肥和葉面噴肥。施基肥,在采收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施人。基肥以廄肥為主。施肥量以土壤肥力和產量而定,初結果樹,每株可施廄肥40kg,盛果期樹以150—250kg為宜。施肥方法幼樹以環狀溝施為宜,集中連片的成齡果園采用隔行溝施,逐年交替進行。零星大樹可采用放射溝施或多穴施肥。密植栗園可全園撒施。施肥深度以50cm左右為宜:施追肥,一年可進行三次追肥即第一次在萌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氮肥為主。結果樹每株追施尿素0.5~l.Okg,碳酸氫銨1.0—1.5kg,過磷酸鈣2.5—5.Okg。幼樹酌情減量。第二次在開花盛期6月上旬,以磷肥為主。結果樹每株施尿素1.0—1.5kg,磷鉀肥2.5—5.Okg。第三次在幼果膨大期:8月上旬,以鉀肥為主。結果樹每株追施尿素1.0—1.5kg,磷酸二氫鉀0.3~1.Okg,過磷酸鈣1.5~2.5kg;葉面噴肥,在展葉時噴施濃度為0.25%—0.3%的尿素溶液加0.3%—0.5%硼砂。
5.3 及時排灌。有水源條件的栗園在干旱時應及時灌溉,雨澇時注意做好排水,確保旱澇保豐收。
6 綜合防治病蟲害
在病蟲害防治上應堅持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治方針。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基礎,提倡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多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